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是社会的微观组织。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企业及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谐出凝聚力,和谐出创造力,和谐出竞争力,一个和谐的企业是内外关系协调、经济结构合理、人力潜能释放、竞争能力持久、发展能力持续的企业。社会要和谐,企业要发展,文化是灵魂。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做到权为员工所用,情为员工所系,利为员工所谋,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力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个性,打造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是非技术、非经济的,它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最重要、最基本并发挥着指导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要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我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君 《社会科学家》2002,17(1):62-64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岗位成才教育三项工作相结合;同时要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的关系以及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全生产始终是企业的头等大事,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严格按制度执行,按程序落实,坚决消除隐患、杜绝风险;要做到风险识别在前,措施预防到位;要严把车辆进出关口,自觉养成安全操作习惯;要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的行业特色和自身特点;要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7.
构建企业特色保卫文化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构建特色保卫文化建设的基础;二要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这是构建特色保卫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三要认真构建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这是构建特色保卫文化的重要环节;四要巩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这是打造特色保卫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指出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提出发展中国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 ,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预测和决策科学,是中国古代管理科学。以科学的眼光来深入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信息容量和文化内涵,充分拥有这些信息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来服务于企业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企业文化要预防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弱化或消除企业运行中的障碍,减少管理中的不可预知性,最大可能地预测组织行为或个体行为、以及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运用易学体系,对于加强科学决策、坚持正己正人、持续学习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创新的内容很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等。尽管这些创新都很重要,但我认为,一个企业,尤其我们众多国有企业,要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创新。在这方面,油田重组改制后的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共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人,而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思维模式和观念的转变。观念不变,再好的组织也难以发挥作用。围绕“解放思想,转…  相似文献   

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就必须立足现实基础, 发挥原有优势, 加大开放力度, 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其中, 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 特别是与日韩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与日韩的互补优势和地缘优势, 加强与日韩企业的经济贸易往来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中日韩经济合作筑起了新的平台。同时, 日韩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东北经济的振兴,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日韩两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推动日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其国际化进程; 缩小日韩两国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增强竞争优势, 拓展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2.
国有经济比重大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是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难点,但吉林省通化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却先行一步。通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在国企改制的推动下进行的,国企改制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机会、提供了空间、抬高了起点、加快了发展速度。通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参与国企改制和改组是东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的发展道路;其发展形式是一种非国有化和市场化的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北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区域社会基础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所植根的社会基础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东北国有企业应当在新社会基础上重视企业社会资本、行业人力资本和区域文化资本的变化,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从而获得企业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北经济区应被界定为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兴安盟和锡林格勒盟等五盟市在内的经济区域,以取代传统的仅包括东北三省的东北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工态势上,东北经济区各地区间具有一定的产业梯次,各专业化部门均具有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地域分工的特征,且地区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非合意性的"趋异"和合意性"趋同"。以此为依据,在"地区互动"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经济区应选择核心与外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梯度推移的区域发展模式,以促进和实现东北经济区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北经济区的人文环境主要指东北工业企业生存的社会人文因素、观念形态及相关的制度习俗等社会文化形态.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在其发展过程中重建一种适应东北经济区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实现东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国作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是中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以及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背景下,促进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新形势下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和宏观经济放缓削弱投资者信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准入和投资环境的担忧,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且面临融资挑战,以及本土工资成本上涨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政府应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环境,提振企业投资信心;深化优势产业,挖掘新兴产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发挥中德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作用;加强伙伴省州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展;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外引内育力度。  相似文献   

17.
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经济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产业技术落后。产业技术体系在工业社会中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它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方式的科学性、可持续性。所以,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才是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东北振兴的关键是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东北振兴中政府理念创新有其本身的必要性。从地区文化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制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务的复杂性、对振兴中市场化导向的政府管理行为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政府理念创新的途径从与行政环境相适应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謇实业思想的重商主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战国  张静 《晋阳学刊》2005,1(5):83-87
张謇实业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抵制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挽救民族危亡,而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国家富强。张謇认识到,政府行为对实业兴衰具有决定性影响。他强调,政府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实业发展采取保护、扶植和提倡政策。张謇的实业思想具有很强的重商主义性。  相似文献   

20.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促进区域协调的原则,即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基本方向,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并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公共投资与投资管理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推动东北各地实现符合自身情况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