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赫拉克利特既是一个重视身体的感官经验、把火作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论者,也是一个在此基础上创设逻各斯的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者.他不仅探讨外在世界的本原,同时也研究人自身.但是他并未严格区分物质与精神,其身体观也处于混沌状态.然而这种含混性不仅没有阻滞哲学的发展,反倒意外地给后世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留下了无限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先秦贤者和古腊罗马哲人中,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①和赫拉克利特(Helaklieitos 约前540年——前480年与470年之间)所遗留给后世的著作是比较少的。一部《道德经》仅五千言;赫氏的著作也只剩百来篇,几千余字。但就是这些篇幅短小、文字简少的残篇断言,却寓义深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由他们俩人分别提出的“道”和“逻各斯”的学说,是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上两朵并蒂齐开的奇葩,至今还散发着迷人的馨香,仍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分析、对比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渐渐成为最有力的批评武器之一,它提供的性别视角为比较诗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平台,然而女性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却方兴未艾。将西方女性主义推崇的老子的"道"与其批判的"逻各斯"并置讨论,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不同的性别倾向:"道"蕴含了母亲崇拜的思想和阴阳和合的观念,而"逻各斯"推崇理性中心和对立双方斗争大于和谐的观点,并以此将西方形而上学推向父权制。不仅如此,"道"的阴阳和合的观念和"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面对当下多元化、全球化语境中种种父权制危机的战略。"逻各斯"一直被视为西方理性的灵魂建构,"道"则暗示了中国柔性的精神机制。"道"与"逻各斯"的比较更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证据。将"逻各斯"去中心化,呈现的就是"道"所提倡的阴阳和谐而万物生,男女两性有差别同时要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状态。两者之间在性别文化上互补性的发现,有助于搭建一座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5.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4,(1):93-95,126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历代学者都研究过这一问题。我认为“道”不是一个名词 ,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是指由“无”向“有”转化的过程 ,是“无”和“有”的统一 ,类似于海德格尔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李景强 《学术研究》2003,(10):19-23
近代以来 ,学术界一直有一种主流倾向 ,把老子的“道”看作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这种判断明显与老子的“道”论存在着矛盾。为了消解这个矛盾 ,本文依据先秦时期的文化语境 ,参照《老子》的不同传本和历代老子研究者的解释 ,力求为老子的“道”论作出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系统性的解释 ,复原老子之“道”。本文给老子“道”的定义是 :“道”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不主宰世界的创造者 ,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7.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夫生 《中州学刊》2005,(4):154-156
老子之"道"强调"无为"、"法自然"的原则,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则强调"有"和"存在之物"的原则;老子明言"道"是不可言说的,而赫氏则明言"逻各斯"是可以言说的;老子主张对"道"的把握通过"体悟式"的认知方式,而赫氏则主张对"逻各斯"的把握主要走"分析式"之路.以当代的眼光看,老子之"道"与赫氏的"逻各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好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之道     
  相似文献   

11.
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 ,“活生生的火”是指物质性的“火”,是永恒运动变化的 ;赫氏有时把“火”看成“灵魂”,只是借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概念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而已 ;“逻各斯”与“火”作为本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逻各斯”是“变化”的抽象形式 ,而“火”则是“变化”的实在表现。因此 ,赫氏哲学应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而不是二元论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代表了中西方哲学最显著的成就,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体现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在思维方式与境界论上的异同,并重点从<老子>"道"的内涵"道"、"无"、"有"之关联与基督教"上帝"的"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之关联的层面,探讨两者在价值、本体和终极意义上所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以期说明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之"道"向来有很多的阐释与解读。如把老子之道单纯地认定为本源论、本体论、境界论、价值论等等。对老子的"道"以现代性的视野或者说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来把握当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展开。对老子之道的解读要联系当时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大的学术背景。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老子之道既具有存在论意义又同时兼具境界论意义,是存在与境界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老子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念。由于老子对其思想本体——“道”的含义预设的宽泛,使人们对老子之“自然”的理解颇具歧义。结合老子的道论做实质性考察,本文认为,老子的“自然”实质是一种主观意识清楚的有明确目的的技术性操作过程;其目的则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限度上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的古文字文献中,周穆王时期铜器貉子卣中的"道"应为"道"字初文,其初义为"分娩",由此引申出"产道"、"导引"等义。结合"道"字初义,可以揭示其在《老子》中的应用与发挥,从而梳理出"道"字初义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渊源。"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被认为是世界的本原;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对蒙昧本真状态的认同、对赤子的赞赏以及其精致的辩证理念,无不与"道"字初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上把老子之"道”的涵义分为三层,即本原之道、境界之道和理则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法则和道理,又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是理解中西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中西解释学在基本方向上的不同。解释学发源于希腊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解释学中总是通向对外在性的目标,对外在对象的理解。西方解释学是以逻各斯为中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道具有内在性。中国思想的解释更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对经典的解释需要一种追体验的功夫。这也说明对中国思想的哲学体系化的阐释架构往往远离其自身。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