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后感写作,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了作品以后写下的体会和感想。读后感写作能把阅读和写作这两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是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快速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中,“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人地感悟,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而“写”的过程.不仅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体会、感想沉淀下来,巩固阅读所得的同时加深对所读作品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提炼中心、选择材料、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技能的提升。学生经常写读后感,还可以逐步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些话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是吸取,写作是表达:读是基础,写是运用。因此,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找好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学生就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都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现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我想写”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语文教师视作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写作中常常存在着“无米下锅”(元材料可写)和“有米难炊”(有材料不会写)这两种现象。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让学生“有米可炊”,“有米易炊”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寻求到了一条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缚住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学生把写作视为畏途,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作文存在“假、大、空”的毛病。小学阶段大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较多,有的学生只要是写“乐于助人”这方面的事,总是写“让座”、“捡钱包”等内容,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如果是写人,有的学生在写《我爱妈妈》这篇作文时,明明妈妈很年轻、健康,但却有同学写妈妈已经去世两三年了。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的观念,淡化各种“清规戒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放松心态,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地位不容忽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常常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在探寻原因的同时提出建议,力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读写结合,使读写交融、读写共生,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写话是作文的起步,同样,写话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阅读教学巾寻找写话切入点,找准时机让学生练笔,是写话的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读为主,如何在读的过程中合理穿插写话教学,是我校致力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功不好,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明白课文里写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坚持“因材拟点 ,因点施教 ,因教导练”的螺旋式推进方法 ,能把读和写紧密具体地结合起来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拟定好写作知识的教学训练点 ,再根据所拟之“点”组织实施教学 ,让学生了解有关写作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课文教学中所授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的任务的精要概括,那作文就是管“会写”这一块,它恰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才能省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阅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真正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中学生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见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弊端。如作文教学由老师代替学生来审题,代替学生选择材料;由老师代替学生谋篇布局,甚至代学生编写写作提纲。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所以,在习作课中常常会出现老师图批改省事,越俎代庖,替学生做事;学生怕麻烦,不愿动脑筋,或者不愿写作,害怕写作,还有的写不出东西,作文水平低等严重状况。为了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我以“勤写”为突破口进行了改革试验,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勤写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对于文章,天天读它,知识增加;天天写它,笔下生花。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生对语文课中的“写”不太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的能力提高较慢,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往往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课标”对作文的表述有三种。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写作”。小学阶段以“写话”、“习作”为主,这就有了写作的梯子,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消除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比如低年级的“写话”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是不计较数量,不管多少,写三句五句行,写一句二句也行;二是不管内容,漫无边际,写这个也行,写那个也得;三是不讲规范,写不完整的句子行,有错别字也无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作文教改之路,反思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了“趣读、仿写、创新、求异、自主、快速、个性、情景”作文教改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就写作的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虚实详略等有关写作知识和行文要领讲了不少,但学生仍然是一筹莫展,难以下笔。很显然.教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的。因为写作是一种用语言来表达认识成果的活动.教师课堂上讲的多属于表达方面的问题.没有认识,哪来表达?而雷同的文章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同样一件事情,会被几个学生不期而遇地写到了:或是某个学生就一件事情从小学低年级一直写到高年级。结果是写作的能力无从提高,写作的兴趣却日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做到让他们变成“让我写”为“我要写”呢? 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 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精读课教学看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词汇的识记,没有向学生传授足够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本文在介绍教学实践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起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初步验证了对语言的习得要建立在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上,整合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不失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高考试卷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高中的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同时力求处理好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间的关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