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花芽分化完成以后,将盆栽梅花放在室外,直到深秋,经过露天低温,使花芽得到充分休眠,到小雪前后移入低温房间,花芽可逐渐膨大;这时即可进行花期控制:要使梅花在“元旦”开花,则小雪人室后室温保持在4℃左右,于  相似文献   

2.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3.
这么多的梅花,是代代的种梅人前赴后继,苦心栽培出来的。“我们运用梅花‘穿插造景、典故造园’,在我们普通大众印象里.梅花的性格是“不怕寒,不怕旱”,而她竟然也有“死穴”——怕水。在细致的种梅人劳作主下,由于造景需要,有些梅花必须临水栽种,对于临水的梅花他们给予“特殊照顾”,垫高30厘米土层,防止水淹着梅花的根系。  相似文献   

4.
梅花一年二度开花,并非是什么吉祥或灾涡之征兆,只是与当年不正常的气候状况有关,人工促成同样也可使梅开二度。具体做法是:7月上旬,将梅花盆移至避雨处,让其断水,自然干燥,约三天后,便会出现叶枯干而失水现象,  相似文献   

5.
望仙楼     
小春花信日边来,未上江楼先拆。今岁东君消息,还自南枝来。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一自故溪疏隔,肠断长相忆。此词为咏梅抒情之作。小春时节春的消息从遥远的地方而来,站在江楼上还看不到春色,梅花花苞已初绽。今年春的消息,也还是从南边树枝上梅花开处得知。“小春”:指农历十月,此时天气温暖如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春。“花信”:花信风,指春天的消息。“拆”:《梅苑》作“坼”,为裂开的意思。首句写小春农历十月时节,天气温暖如春,梅花裂开花苞,似有报春之意,而站在江楼上相思远望的人却没有看到春色。“东君”:…  相似文献   

6.
诉衷情     
一种花人自蕊中来,牵衣问小梅:今年芳意何似?应何旧枝开。凭寄语,谢瑶台,客无才。粉香传信,玉盏开筵,莫待春回。这是一首咏花抒情词。上片写自已与园中梅花的对话。前两句是写作者从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信步来到梅花的跟前,一手挽着长袍,一边向梅发问。种花人,作者自己的代称。“蕊”:草木丛生貌。作者以“种花人”自称,暗示自己懂得花木的特性。将梅人格化,让她有生命,有感知,通人性,晓人意,为下面的问答提供了基础。接上两句写词人的问,梅花的答:今年的春意如何?应该象以前那样,丝毫不改变。“芳意”;春意。“何似”…  相似文献   

7.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8.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9.
老生 《山西老年》2011,(3):43-43
时下,正值初春,恰是赏梅的好时节。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梅花的类型、花型、株型各不相同,因此,赏梅要有“三知”。  相似文献   

10.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1.
古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桓伊所奏之笛曲,传说由唐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是中国著名十大卉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古琴曲谱有广陵派据《焦庵琴谱》所奏的“老梅花”与溥雪斋所奏的“新梅花”两种。  相似文献   

12.
王璨 《华人时刊》2006,(5):86-86
3月21日,是为期一个多月的南京市溧水梅花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可溧水傅家这梅园仍游人如织。据了解,今年梅花节期间,溧水共迎来35万来自南京,上海,浙江,苏锡常等地的游客,其中由旅行社组团的游客占了整个游客数量的70%以上,两项数据均创下历届梅花节之最。  相似文献   

13.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相似文献   

14.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15.
驿站,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而驿站外,是更广阔的天地。我分明看到驿站里的人,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收获了很多很多的风景。而现在,这个人又随时准备出发——这个人永远在出发。我以为,有驿站必有梅花——驿外梅花,  相似文献   

16.
茶梅     
车前子 《社区》2014,(23):61-61
前几年,有朋友送我一盒台湾“鹿谷茶梅”。图案很有趣,一碟茶梅,两片鲜叶,衬着茶圃——剪成梅花的形状,有趣在我粗看细看,反正我怎么看,剪成梅花形状的茶园都像是几棵青菜。我就把这包装盒留下了。  相似文献   

17.
“风月精神珠玉骨,冰雪簪珥琼瑶当”。古往今来,咏梅的诗人层出不穷,画梅的墨客不绝如缕。这是因为梅花临寒怒放,不落流俗,她坚贞不屈、倔强峥嵘的品格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在当代,一个人笔下的梅花,自然茁壮,一派生机,一望可知是沐浴在青风中的野梅,浓艳瑰丽,挺拔刚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感觉。日本前首相中普根康弘说:“在文化上打动人不容易,你的梅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彻底打动了我们,我是你的崇拜者、”在国内,人们称他“梅花王”;而在宝岛台湾,80多岁的画界巨擘目佛庭居士将他称之为“梅1979年夏;。…  相似文献   

18.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2):46-46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踏雪探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  相似文献   

19.
就自然物的人化而言,梅花的人化在中国是最普遍的,梅花的人化是最全面的,人化后的梅花具有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也具有其他植物所没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梅花被人化的程度是最高的,梅文化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的一种自然物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发现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发现每个季节都会有花开放。春天开桃花,夏天开荷花,秋天开菊花,冬天开梅花。我觉得好奇怪,因为冬天花全都枯了,梅花怎么还会开放呢?夏天很炎热,别的花都谢了,荷花为什么开得好好的呢?还有秋天为什么菊花还开,我觉得好奇怪,你觉得奇怪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