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什么是艺术符号?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之一的符号论美学认为,人类的整个文化就是人类的符号活功,不同的文化形态就是人类经验的不同的符号形式。“人猿相揖别”的显著标志,在于人的智慧发展到能够制造符号,用符号来交流思想和认识对象,因此,创造和运用符号成了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人甚至称人类是一种符号的动物。通过符号系统,人类不仅能够表达存在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非存在的事物。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直观的形式,用来把握自然和生活,它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形式符号。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2.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来探讨中国戏曲脸谱。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因此戏曲脸谱可被看做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戏曲脸谱这一艺术符号:脸谱的起源,脸谱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情感与形式如何在戏曲脸谱中得到统一。脸谱将人类的情感抽象并转换成基本图案和色彩等客观形式;一方是主观的、动态的情感与另一方艺术的客观、静态形式取得了统一,使得戏曲脸谱这一形式看起来就是情感本身。  相似文献   

4.
情美论     
一自从卡西尔的符号学广泛应用以后,苏姗·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的著名论断。如果屏去“符号形式”不论,只看形成符号的内容,那么,正是人类情感创造了人类种种艺术。如果艺术即是人类审美理想的现实的话,那么从苏姗·朗格这里就不难导出“美是人类情感之创造”这一结论。一张美人照片,很美,春风满面,情波  相似文献   

5.
由卡西尔所创立,苏珊·朗格所发展和完善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把符号论建立在普遍的人性论基础上,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文章侧重从艺术的生命形式和人类普遍情感的逻辑类似角度简要讨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6.
数字艺术与数字美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子艺术是基于原子技术和原子媒介并以原子符号形式呈现美学元素的艺术系统。原子美学是原子艺术的质的规定性,它在美的生成方式、美的表现方式和美的欣赏方式上具有单向度性、专制性、封闭性和惟一性等特征。数字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创造、传播与交流的符号系统,它在技术根基上具有互动性、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情感诉求上创造了一种自由情感,并表现出对审美趣味的自由追求;同时,数字艺术大大开拓了人类的审美经验。数字美学是数字艺术特有的新型美学范式。数字艺术创作和批评必须基于这种新的美学范式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  相似文献   

8.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艺术,而哲学是人类情感的普遍化和符号化。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与哲学在最根本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从中西不同时代哲人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人类思维的起点,哲学和音乐是同一的,二者都基于自然和人类生命律动的节奏。这不仅是音乐的审美本质之所在,而且导致了哲学具有音乐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美作为人类感知宇宙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形态,其形成规则有三:由实用走向欣赏、从现实走向虚化、从具象走向抽象.其构成要素包括意识、形象、情感和符号等,其中意识起引导作用,形象提供了基本感受素材,情感则是激活形象的助推器,最终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人的独有本性是使用符号。艺术作品的情感是符号的含义,艺术结构具有生命的特征。本文分析一首宋词,从"情感符号"和"生命形式"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举证符号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潘天强 《南都学坛》2004,24(1):70-7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艺形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有些论点尽管含有"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但作为一种解释整体文艺世界的理论却暴露出自身的矛盾和偏狭。无论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即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学说,还是马尔库塞的"新的感受力"的观点,甚至刘再复"文体革命"的理论都具有这种矛盾的特征,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找到一条文艺自律的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从主观到客观的彻底的虚无,使文学创作渐渐滑入拒绝一切理想和情感的纯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如果扬弃他的“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以其作为艺术用感性形式显现的生活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存在的虚体符号,便可见出艺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状态的超越,以及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创造和对于现实观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很独特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的理性科学主义,中国的“意”在艺术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可以神游的意境,重视的是作者透过画面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天人感应”到“有我之境”,中国艺术随着“意境”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入,形成了一种与“道”协调,重视笔墨情趣的特殊内涵.而“意境”是依靠形体存在的,因而“形”、“神”、“情”、“理”的统一是中国“意境”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沉寂"是文学创作中中西合璧的"另类语言"艺术,"未言部分"的内涵丰富而又深邃,体现了艺术家无以言表的复杂多变的心理意识,同时也扩展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空白无语意味深长,沉寂无声威力巨大。本文尝试从不同的审美视角进行解读,深入发掘他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设计作为改变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针对设计科学观和艺术观的争论展开辩证的论述,从设计与科学、艺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设计的二元论,即科学与艺术并存于设计内,科学是设计的“白箱”方法,艺术是设计的“黑箱”方法。以往单一的艺术创作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设计持续发展和现代人对设计的双重需要,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是设计新的动力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