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几篇评说经济学家的文章,有三点感受。其一,改革开放十六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经济学家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出经济学家如何发挥作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二,经济学家的责任问题,应有一个科学的界定,经济学家不是官员,不是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也不是商海里的生意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不能片面地责备经济学家“不懂行”、“无能”。对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
“市场”原本是人们生活中的用语,在近代,它进入经济学理论,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或范畴。本文考察了近代一些重要经济学家对“市场”定义的探讨,并对这些定义进行评价。一、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在古代希腊、罗马,以及在欧洲中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3.
维勃兰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思想中的作用,这是经济学家应该感谢的。在他看来,关于经济力量在价格体系中的作用问题,经济学家所相信的和所能讲述的主要是人们设想与观察的逻辑系统化,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受这个价格体系的影响的。他说:“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即升为哲学或科学体系的尊严地位的那部分主义……是一种思想习惯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体现在社会制度结构中的生活习惯……”,在谈到经典经济理论时他更明确地指出:“在早期经典经济学家的  相似文献   

4.
意裔英籍经济学家斯拉法在西方享有盛名,有人把他的经济理论称为斯拉法革命,也有人公然提出什么“斯拉法——马克思模式”,称之为“新李嘉图主义”。事实上,斯拉法的价格决定论是以马克思所指出的李嘉图价值论中的基本缺陷为依据,所论述的并不是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而是价格到价格的转化。他所考察的始终是相对价格,即交换比例。他所继承的是李嘉图早期的并于以后放弃了的观点,他根本不可能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善”了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分析,他的论点己成为新剑桥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观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计划与市场问题,经济学家曾喋喋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们也有共同点,即将两者割裂开来,“汉界楚河”,泾渭分明。如传统的看法,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此,不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没有分歧。这两种经济制度经过长期实践,事实告诉人们:计划经济并非阳关大道,市场经济也不是尽善尽美。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彼此各有短长,应互相取长补短。从“割裂”论至“互相取长补短”论,说明计划与市场两者都不可偏废。但无论是“割裂”论,还是“取长补短”论,都没有阐明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两者的辩证关系弄不清楚,是很难进一步探明经济发展应遵循的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在7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Samuelson)接连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价值”到竞争“价格”的转化》和《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两篇论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提出批评,挑起了一场被称为当代经济学界六大争论的世界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西方经济学家不仅重新提起近百年来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在经济学说史上从未提出过的新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所研究的问题难度很高,它包含了马克思浩瀚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学说难度更高。古典经济学伟大的奠基者斯密就曾经因难以把劳动价值学说贯彻到底而发生动摇。其后继者李嘉图也因无法  相似文献   

7.
“趋同论”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的问世,以荷兰社会民主党成员、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发表的《共产主义经济与自由经济是样板式趋同吗?》一文为标志。这位经济学家在文中指出,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相互接近的趋势”,并且“朝着比原来理解的纯粹资本主义和纯粹社会主义更美好的制度发展”。时隔四年之后,丁伯根又同荷兰社会民主党的另外两名成员合作出版了题为《东西方制度的趋同》一书,对上述观点作了系统阐发,构成一套完了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所谓填补经济增长论“空白”的“尝试”经济增长问题很早以来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课题之一。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一门比较系统的理论,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最近二十年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重要流派都在大谈经济增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编制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增长模型,企图借此说明经济增长的原因、过程和潜力。然而就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自己也对纷纷出笼的经济增长理论感到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制度变革所起的重要作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三种“副 名”用例中的相关词——“凡”、“只”、“位置词”进行了分析,指出:该三种词在词类划分或归类上存留一些问题,因此作为“副 名”例证,用以证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是缺乏说服力的。另外,“很 名”的组合视为副词修饰名词也不妥,应看作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说:“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到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都对竞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细致的研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崇尚和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随即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寡头竞争和独占理论,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竞争模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竞争理论具有丰  相似文献   

12.
“股份公司与股票市场是股份经济的两个轮子,缺了哪一个,股份经济也运转不起来。”这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股份经济中股票市场作用的客观评价。因此,要想推进我国股份经济的发展,深入探讨股份经济中的股票市场问题无疑是十分必  相似文献   

13.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维埃国家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中著名的活动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毕生除了从事大量的政治实践活动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列宁称赞他是“学识卓越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  相似文献   

14.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新制度学派的代表加尔布雷斯等人,在为现代资本主义辨护时,特别重视替代利润的刺激动机的作用。资本主义活动的非利润动机的观点,是以所谓“管理制度”的理论为依据的。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寡头的统治权力,会由于经理人员直接管理生产,并拥有不依附于股东的独立权力而消失,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所有权的消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大公司中管理权取代了所有权,现代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最大利润的刺激动机也随之消失了。用帕·德鲁克的话来说:“做生意不可能决定于利润概念”。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基于“管理革命”的思想,认为垄断集团活动的决定目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5,(12):27-27
孙汝祥、黄杨撰文指出:经济学家汪同三6月23日在京表示,虽然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宏观调控也产生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然面临着反弹压力与过度回落风险并存的复杂形态,宏观调控三种可能结果中的“硬着陆”和回落后再次反弹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论汉森的“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的观念,兼论“凱恩斯革命”,因为两者间有密切的联系。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候,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挖空心思地制造了形形色色的新“理论”,不管过去凱恩斯的也好,现在汉森的也好,都企图为垄断资本的利益辩护,为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开药方。可是,从这里介绍的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汉森的“理论”,就连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承认它有不可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系内的一个半自治的团体。它的创办费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福特基金委员会提供的,并由法国政府给与方便。研究所的活动的控制权归它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和所长所有。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是国际性的,它包括六名“当选委员”——著名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和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半个世纪以来名满国内外,他的著作被译成10余种语言,销售量达数百万份。苏联经济学家斯坦尼斯拉夫·缅希科夫现为《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编辑,对苏联经济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其著作亦深受欢迎。他们两人都曾从政,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们相识近1/4个世纪。为加深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了解,为把两者之间“辛酸痛苦的过去”变为“较美好的未来”,他们在1987年有计划地进行了约10天的交谈,并于1988年将交谈成果用英、俄文分别在美、苏同时发表,书名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共存》。由于知识渊博,头脑较清醒,对世界和人类前途非常关注,他们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的考察中,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沿着横向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名”的本义、“名”的产生、“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命“名”的要求、“名”与“实”的关系、“名”与“正名”的关系以及“正名”的规则,对“名”究竟是什么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诠释,旨在不断逼近“名”在先秦逻辑思想史中的本真涵义。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典籍中的“巧”一词,前人多理解作“形容词+人名”结构,但这种结构未见诸同一时期的文献,故应重新审视。有人已经证明,“巧”可用作名词,训为“工匠”。据此,“巧”应是先秦文献中常见的“职官+人名”结构。工、巧、考、四字音近义通,可以互训,是一组同源字。“巧”在文献中也作“工”,而“工”是“职官+人名”结构,这也为“巧”属于这种结构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