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宋人尚理,绘画亦重理。其中,宋之理学“格物致知”对宋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尤大。本文拟从“格物致知”的内涵演变论述其对宋代写实绘画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强调使用多样性的资料来探讨过往的历史。但是,使用视觉资料(尤其是绘画资料)的历史研究比较罕见。相较文字资料而言,绘画资料可以更加直接地传达当时的社会情景。反映北宋晚期都市与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图卷,在2012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展出,受到日本新闻媒体与广大民众的热情关注。日本学者尝试利用绘画、壁画、雕刻等图像资料,解读宋代都市、社会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根据黄河周边卫南县出土的石刻资料,可以反映开封城外地方商业活动的活跃,可能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意”是“写意”的核心,“写意”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而写意精神的式微和消解则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症候之一。宋人绘画批评中的“意”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作为诗意的“意”、作为情意的“意”和作为“理意”的“意”。宋人倡导的写意精神,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易象思维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相通的根源,山水画作为诗歌创作的媒介,以及诗人以山水画家的身份体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成为宋代山水画影响"苏门"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途径。山水画的"立象尽意"、"重画尽情"的思维方式和"苏门"文人以画家的身份创作诗歌,对其诗歌的取材方式、构思方法、审美风格等产生影响,从而"苏门"文人诗歌呈现出画趣、奇趣、理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潘天寿早年提出,东西方绘画属不同体系,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主张中国画保持独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西传统绘画各自的代表,宋画和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侧重从空间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二者的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而探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讨论,涉及到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转化。潘天寿提及劳伦斯?秉雍的观点:如无科学的引进,西方前文艺复兴阶段的绘画与东方绘画将同其致。此说或有进步论、进化思想的基础,但这种类比是缺乏依据的。即使没有科学介入,因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绘画也不可能走相同的道路,这点显而易见。中国画自有独立体系,有其东方哲学的宽容、沉稳和博大,正是东方艺术被当今世界看重之处。  相似文献   

6.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7.
一、“游走”的经验分析“游走”一词有“游荡”“行走”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漫无有目的,无规律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8.
云是人类视觉经验的终点,也是未知世界的起点。它虽非一种物质实体,但正因为其虚幻与无常,因而无论在中国绘画史,还是在大多数具体的山水画作品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多重语义。云的意义多元化始于宋代。它在秦汉时期以来作为仙境的转喻符号意味在宋代绘画中得以保留;同时,宋画中的云也延续了魏晋隋唐绘画描绘自然山水的提喻功能,即将崇山峻岭呈现为入云、凌云,使得高、雄伟、深远等这一品质直观化。另一方面,宋画中的云经李成、郭熙及米芾马夏之手,延伸为诗意时空和诗意人格之隐喻。  相似文献   

9.
传统精英绘画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小众艺术,这种艺术在时代转变后已寿终正寝。在当代艺术市场条件下,精英与非精英的区别与社会身份和服务对象有关。精英画家以服务于上层社会为主,非精英画家以服务于中下层社会为主,两者多有经济收益不同而少有艺术质量不同。因此,除了经济意义之外,我国当代绘画已鲜有文化上的精英意义,部分当代画家为寻求生存会选择伪高雅的创作方式,此外则是大量表达世俗欲望的凡俗绘画的泛滥。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有关,富裕阶层的附庸风雅习气和文化管理部门的物质刺激手段,使当代绘画成为缺少文化指征的市场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地深入和学科界域的持续打破,一些全新的研究视角,诸如以视觉文化、文学图像论和文图学等为切入点的绘画研究,已逐渐成为艺术研究的新潮流。但“主副文本互文性”阐释运用到中国绘画研究中,似更为贴切。《诗与画:宋代宗室的艺术栖居》一书,尝试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基于文学研究的副文本理论,切入中国古典绘画的研究,倡导绘画主文本(画幅)与副文本(题跋、题记、印鉴、花押等)的互文性阐释,主张细读绘画主文本衍生而来的所有副文本,再回归主文本,建立主副文本之间畅通的对话渠道。此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结合传统的文字文献和书画文献的细致考辨、细腻分析,道出前人所未道、发掘画幅诸多幽隐之意,这是中国绘画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肯定与倡导。此书尝试建立的中国绘画主副文本互文阐释的研究程式,若移植到宗室之外的画家群体与个体研究,必将开拓出中国绘画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儿童形象、生活、健康、教育、游戏等为题材的"婴戏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卫生医疗信息。宋代是"婴戏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大量"婴戏画"问世。从医学审视的角度,通过"婴戏画"之特殊媒体所表达的重子意识、重视健康及教育等内涵,探讨宋政府为保证儿童健康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儿科疾病防治体系,以及社会力量对儿童的体恤和关心。  相似文献   

13.
刘廷龙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书画艺术千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总是在时左时右的纠结中,处在不同时代的书画家们,因个人阅历及修养的不同,会做出不同方向的选择。身处新安流风中的刘廷龙先生,作为一位艺术上的智者,其艺术道路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书画史总结后的一种自我认知,他的创作当然走的也是堂堂的大雅之道。在研究传统书画经典,师法古代名迹上,他朝临夕摹,用志不分:其习之既久,识之亦深,由形质而发乎于神采;且学古不泥,能逸于绳墨而不失规矩,得以入古出新:藉此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艺术家作品的特点.以招贴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对现代艺术的特征进行论述,从而引出对招贴艺术的分析和论述。在招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崇尚简约的视觉效果.表达深邃的内涵是当代招贴艺术的共同特征。招贴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规律应在发展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宫廷绘画是伴随着明代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主要为皇家服务的院体画。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个方面。院体山水画由于皇室政治趣味的引导,保持了南宋院画的基本形态和北宋北方山水的雄强之路,其艺术审美主要依托宋濂的画论思想;人物画分为先贤帝后肖像图、历史故事画和雅集图三类,其艺术成就在明代宫廷绘画中最为突出;花鸟画则以边文进、孙隆、林良和吕纪为代表,边文进擅长工笔重彩花鸟画、孙隆擅长设色没骨花鸟画、林良擅长水墨写意花鸟画,吕纪则能工能写,成为不同于明代文人画和民间画的一股支流。  相似文献   

16.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宋廷调整官员的赋盐方式,以适应专卖制度下国家对盐利的追求。一方面,宋廷为高级官员提供“俸料盐”“赏赐盐”等,以示对高级官员的恩宠。另一方面,宋廷让大多数品官之家只能在市场上买盐食用,从而增加了食用官盐人口的数量,有利于国家盐课收入的增长;且不同于民户广泛存在抑配买盐,宋代的品官之家长期免于科配,由此体现宋廷对普通官员的关照。然而,官员进入市场自由买盐与法律上对官员贩私活动的微弱约束,为官员的贩私谋利创造了条件,进而分割了专卖制度下国家盐课的收入,使得国家制度调整的初衷未能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8.
黄拱烘:最近的一幅作品我画了很长时间,从去年到今年不断的进行调整,一幅画什么时候结束是每个画家都得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抽象画家。抽象艺术并不是把图像交代完整作为最后目的,所以总得去调整磨合,同一幅画当我每一次去看它部感觉没有问题的时候就会结束这幅画。通常情况一幅画今天看着很满意过了一天再看就觉得有问题了,或者头几天看着很满意看久了发现不好看,都会接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张彦远对谢赫"画有六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如论及"六法"及其相互关系,引入了"立意"这一概念;揭示了书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绘画按照古今与题材进行评述;并由绘画论及画者。在绘画功能上他主张人伦教化与怡悦情性并举;在绘画品鉴上他提出了"五法论",以"自然"为最上。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和山水诗同时起源于魏晋,而在唐朝达到鼎盛。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在审美上也应该有互通之处。那么,两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独立的,而应该在艺术上有所联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同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