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9):67-7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恶化以及宏观政策环境趋紧,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将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省级、地市级及区县级等三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项目运作、融资渠道等方面存在着差别,适用于不同的地区或区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仍需扶持与引导实力弱、规模小及无法满足转型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则要根据自身资产、经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其适当的转型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
锁利铭 《晋阳学刊》2014,(5):115-126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域治理的转型与能力提升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治理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制度结构双重困境的影响,而要走出区域合作治理困境,需要对区域合作治理结构进行调整转型,其中包括提升合作意愿和降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出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治理转型的路径包括构建跨界政策网络和改进区域合作激励。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模式反思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双重重要角色。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由中央政府推进旨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超大规模的公共政策实践,最终导致了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萎缩。改革开放推动了地方政府在计划经济的外围和边缘进行的公共政策创新试验,使中国创造性地导入市场经济。互动的、相互调整的公共政策选择模式逐渐取代了单向的、命令式的模式,为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的约束线内发挥自主创造性和进行不同方式的公共政策试验,作了必要的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治理与房地产市场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从计划体制的配给向市场经济体制供需调节的转型过程.只是由于涉及土地产权的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改革问题,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直到1998年住房改革以后才真正开始启动,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与地方政府信用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诚信、信用的政府已经成为“善政”政府的重要内容,政府信用缺失业已“凸显”为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加强地方政府政风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建立透明政府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管理机制;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纪,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最重要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就是对政府进行治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CLGS)是2006年建立的浙江省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主要依托政治学、社会学、乡村社会史和外国政治哲学的学科队伍与资源,研究中国乡村转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社会组织发展,并发挥跨学科研究、资政研究、人才培养等作用。基地自成立以来,积极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适应国家发展改革的需要,先后与浙江省民政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都市圈协作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和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其中,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模式主张通过谈判形成都市区不同层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以此来共同解决区域公共事务,试图在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和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模式也是目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地方政府关系、区域竞争与合作、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当前都市圈地方政府来说,构建区域内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和协作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也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
协同治理与社会冲突管理具有显著的契合性特征,但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碎片化管理”,缺乏协同治理理念、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使传统社会冲突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冲突的复杂性、动态性特征。要突破传统社会冲突管理的困境,需要创新社会冲突管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冲突协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树立协同治理理念,完善地方政府权责体系;二是建设“整体型政府”,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三是通过制度创新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四是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地方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公司治理模式,必须正确定位公司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这种政府角色的定位,不仅包括整体意义上的政府功能,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差异,这种差异因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的存在而显得愈加明显,从而对中国这一具体制度环境下的公司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当关注政府之间在公司治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竞争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邓金沙 《理论界》2014,(5):58-61
公共事务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公共物品理论认为政府应成为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中外各国空气污染治理实践也都以政府为主导展开。空气污染治理成为我国政府目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以北京市顺义区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在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并在区域生态治理、保障辖区空气质量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也面临缺乏与其他治理主体的联动、缺乏有效政策制定工具和治理手段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模式将产生体系性影响。“多中心治理主体”、“合作式治理模式”需要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在地方政府职责中应更加强调服务职能的完善。所以在地方政府权力的横向配置中,要求重新划分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权力范围,并且推动三者间关系的法治化。但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间“上下同责”、“上下同粗”的权力体系严重阻碍了地方政府权力的多中心横向配置,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分权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权力重构的首要任务。此外,国家治理体系对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期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道路上,应更加强调监督和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的行使,防止各级地方政府恣意逾越横向、纵向的权力边界。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和越权无效原则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而相关立法也应当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责任和治理是世界各国政府分权改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财政联邦制理论将分权引入政府公共支出的分析,维持市场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则考虑了政府组织结构与激励问题,结合分权和治理两个维度,带来了地方政府、财政激励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近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差异,同时发展中国家分权治理的实践表明,既定的不同政治体制下,公民参与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一种重要机制,参与式预算就是其中“自下而上”的重要责任机制,对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下地方政府治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分权化的改革推进了地方政府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并引发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竞争类型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辖区企业之间。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区域制度、区域增长和区域管理权限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流动性要素和制度、政策上的博弈,与辖区企业的博弈则体现为权责之争。三种类型的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发展均产生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进城市化离不开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而地方政府治理变迁也离不开城市化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表征关系,即不只是城市化影响了地方政府治理,而且地方政府治理变迁本身属于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得以强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本质职能,而且还可实现治理体制机制的超越与创新。相应地,地方政府必须从产业、空间与人口等城市化各要素协调发展出发,推进职能转型,并在重构自身与市场、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回应城市化并促进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借鉴企业ISO管理经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是政府治理工具创新、行政管理标准化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我国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更新观念,根据具体实际编制可行的质量体系文件,健全公众ISO绩效评估制度,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8.
19.
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有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伦理道德层次的提升、资源合理公正和高效配置以及我国公共政策的优化和有效.但现实中仍存在着社会组织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政府管制苛严,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整合困难、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乏力,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因此,要提升我国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实效,必须遵循国情为本、政府主导、渐次推进原则,清晰区分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领域、协调好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20.
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规模控制、预警技术等路径内生于债务的货币工具属性,遮蔽了对政府能动性的关注,即政府治理能力作为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被疏漏。地方债务风险的产生不限于初始防范与债务化解,举债者的承载能力不足、用债中的注意力分配失衡、化债中的弱化创新发展挤占了公共资源,债务监督评估的单向驱动力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延伸。而地方政府过程性治理能力,受政治体制与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形塑,以往地方政府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的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因此,应系统识别县域发展环境,债务计划限额适当倾斜;落实上级价值规范引导,培育外部信息吸纳机制;着力县域财政守正创新,建立持续性硬预算约束;拓展县域债务监督形式,构建社会参与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