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无休止言说的现代人——加缪小说文本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分析加缪小说文本中人物言说突出表现的会话不合作情形,挖掘出现代人处于荒谬处境的心灵之痛是因人和世界的分离,而这种分离又是由于理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在这种处境中,现代人的无休止言说成了保持本真自我和尊严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加缪的写作中 ,“荒谬”和“反抗”是一对中心概念。前者概括了他对人在世界、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清明意识 ,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信观念的一种解构 ;后者表明了面对如此存在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即西西弗斯的方式 ,又是对传统人文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人性道德追求的一种重构和现代阐释。在现代虚无主义的浪潮中 ,加缪的思考是对价值人生的一种坚守 ,同时也是对 2 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加缪认为荒谬是在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是在我们所见的东西面前引起的堕落,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世界是荒谬的,当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荒谬时,荒谬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与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谬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的生存困境,面对荒谬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在强烈的悲剧情境中实现对荒谬的形而上超越。  相似文献   

4.
加缪的存在哲学揭示了人与世界的惟一联系是荒谬的关系,荒谬的人进行着荒谬的推理和荒谬的创造,真正荒谬的人在生活中不会沉沦--选择自杀或哲学性的自杀,而是在生活中尽力的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抗,从而获得自由和激情.这就是西西弗对于生活在现代语境中的那些希望建立超越精神的人的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加缪论荒谬问题的主要著作《西西弗的神话》入手,对其荒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荒谬的典型等问题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草中鸽》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科本的代表作。对世界与历史的非理性、对存在的荒谬性之反思是贯穿小说的核心主题。本文以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背景,从荒谬的表现形式与本质、应对荒谬的态度及叙述风格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书中这一主题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并由此来进一步窥探奠定科本小说基调的认知观与文学观,揭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加缪小说的话语结构方式进行了透视性分析 ,加缪艺术话语本身即是荒谬艺术领域本身的表达。这荒谬的表达正是他对他的艺术家角色和小说本身的反叛 ,其中彰显了加缪的荒谬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人的哲学,主要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行本质”和“自由选择”三大论题组成,既有其进步性又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加缪的名著《局外人》出版后,域外研究可谓浩如烟海。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值得阐发:1.从文本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和叙事;2.从三种不同层面的“荒谬”说来阐释《局外人》的精神内涵,分别为默尔索个性的荒谬、存在主义的荒谬和作为社会批判的荒谬;3.从两种社会理论的认识框架来把握该小说的可能意义,关涉的主要是康德目的王国与马克思交换价值的理论。文章最后结合基拉尔的分析,通过《局外人》与加缪晚期小说《堕落》的对比,尝试指出《局外人》艺术上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历来被当作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局外人,本文认为莫尔索是局内人而非局外人。主人公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两者之间,完全是荒谬社会使然,是有所谓才无所谓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荒诞与理性”、“反抗与限度”出发,剖析了加缪作品之存在主义内涵与古希腊文化的联系,认为平衡的希腊精神是加缪作品思想的起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一个具有独特悲剧意蕴的文学形象.它的独特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作为老人桑提亚哥自我的镜像而存在的,老人追逐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其次还在于马林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林鱼骨架所透露的存在的荒谬感与虚无意识.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是自欺的自我,因此,马林鱼作为一个“他者”对老人的自我建构产生了悲剧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存在,这是既定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外在于荒谬.老人的这种求而不得、罢而不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底蕴.马林鱼是“存在”的“镜像”.  相似文献   

13.
荒诞人是阿尔贝.加缪在荒诞理论中描述的重要概念,也是他探索人生存方式的鲜活载体。针对荒诞人在操作层面的反抗、激情和自由分析得出荒诞人的生活追求是非本真生存的再现,并和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局外人的本真生存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秃头歌女》作为荒诞派的开山奠基之作,以它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剧作中的“荒诞”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它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作家用荒诞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的荒诞,又用荒诞的方式反抗现实的荒诞,然而真正是我们感到荒谬的是虽然荒诞派剧作家们认为理性本身也是一种荒诞,但荒诞派戏剧正是他们长期理性思索的成果,这究竟是他们的失败,亦或是他们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15.
“黑色幽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之一 ,其主题突出强调“人的孤独”、“世界的荒谬”。笔者认为契诃夫的一些作品可以算作是这一主题的源头之一 ,能够作此结论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契诃夫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在“荒谬而虚无”的世界里的“反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本真”在特里林那里获得了特别的关注与新的阐发。他从道德流变层面指出“本真”是相反于近代品德“真诚”的现代伦理诉求,申言“本真”指称的是人之原初性与是其所是,也即人不误信外在身份,不为共同观念所拘并突破金钱与机械的异化。在坚持社会是导致“非本真”的主因时,他又反对以激进方式获取“本真”,也不认为变革社会或放弃社会管制即可产生“本真”。相反,特里林认为,“本真”需要一定的社会抑制与心理律令,以便个人可以抵制虚无。存在主义的“本真”理念因过分强调自我而不容于现实社会或日常存在。特里林则通过侧重人的本身所是,论证“本真”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伦理角度对之展开研讨,减弱了“本真”的个人意志成分,舒缓了“本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将“本真”从复杂深奥的形而上理念演绎成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伦理品性。  相似文献   

18.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对20世纪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荒诞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具有新意的论述。他的文学创作,描写的都是世界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局外人》通过莫尔索孤僻、冷漠、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并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荒诞的处境;在《鼠疫》中,加缪通过里厄及其周围人在鼠疫肆虐时的顽强抗争,共同面对"恶"的永恒性,从而完成了他从认识荒诞到觉醒,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的哲理思想演变。加缪关于荒诞的思考,在哲学上,深受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影响,而在文学渊源上,加缪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了他作品中所需要的诸如荒诞感、孤独感、虚无感、无能为力感、负罪感等各种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朦胧诗”是以《今天》诗人为代表,不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一股当代诗歌思潮.它与“五四”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有相通之处,但把诸多荒谬的、“倒挂”的经验带进了诗歌世界,因而具有与现代主义文学相通的美感面貌和艺术风格.不过,他们的诗又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区别:与西方现代主义既把客体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同时也认定主体世界的荒谬性不同,“朦胧诗”肯定主体的意义,企图以诗重演过去的创伤性经验和创造新的未来,重建人的尊严和诗歌的尊严.“朦胧诗”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既在开拓了新的诗歌言路,也在言说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所谓真实其实是虚假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其实是荒诞而又永恒的,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自救在于存在的过程中,“存在”是依托于“信仰”的本真生存。从本质上说,人类最终的得救,不在虚无缥缈的幻景天堂,而在于存在的每时每地。在卡夫卡的艺术世界中,永恒的主题是无助无奈与反抗、是伴随着不懈追求的无限悖谬和泛悲剧情形;卡夫卡的拯救之道表现为形而上属性:行动意味着失败与毁灭,生存的信仰是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