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拉达克是印度最为偏僻、高峻、辽阔的地区 ,于 1834年为查谟的道格拉侵占而丧失独立。 1947年后 ,拉达克在政治意义上成为印度联邦的一部分 ,从而在行政上被纳入查谟和喀什米尔邦。拉达克代表着藏族文化在其自然环境中遗存的最后堡垒之一。在喜马拉雅的雄伟景观中 ,这里的宗教 (藏传佛教 )、艺术、建筑、藏语、民俗都依旧生动真实。历经数世纪 ,各山隘皆可自由通行 ,蕴育了青藏高原民族间往来不绝的文化交流。拉达克疆域延伸达 119,82 0平方公里 ,与它的辽阔相反 ,其人口密度在印度却最低 ,每平方公里不到 2人。世界最高的几大山系环绕全区 …  相似文献   

2.
王传播 《中国藏学》2022,(6):23-34+213
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是亚洲多文明交汇的重要路口,自吐蕃时期即与藏族社会形成紧密联系,并逐步成为西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全面调研拉达克的人文历史及物质遗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外学人对此地文物艺术的研究,倾向于构建其与印度、中亚的文化联系,却对于历史上拉达克与卫藏、康区及汉地中原密切关联的大量艺术遗存,颇为忽视。中国学者因受制于地缘及政治因素,并未对拉达克的物质遗存展开过实质性的调查与研究。作者基于对拉达克的实地调查所得,聚焦尚未刊布研究的拉达克协(?)王宫之竹巴噶举寺院内的17世纪壁画遗珍,以相关文献史料为基础,通过与同期卫藏相关佛寺壁画的比对,试图探索汉藏艺术在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作为中国共产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在宣扬报道解放区音乐文化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文艺副刊上发表的音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解放区"文艺的动向。本文以1941年至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资料为研究对象,从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刊发歌曲与歌词、音乐理论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其音乐史料存在状况,从报纸这一载体透析解放区音乐宣传情况。  相似文献   

4.
《五世达赖喇嘛》中有许多反映蒙古和西藏政治、文化、宗教情况的资料,是研究西藏地方史、清朝断代史、宗教史和民族史的重要著述.本文简要论述了这部自传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佛历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藏族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佛历表》,都基本出自藏传佛教寺院高僧之手。它是研究藏传佛教尤其藏族历史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如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学识广博,精通佛典,其著作达十五部之多,其中的《佛历表》就是一部研究藏传佛教、藏族历史的重要著作,这为我们研究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然而,这本著作目前学术界鲜为人知,本文拟就对《佛历表》的命名、藏族历史上出现的各家《佛历表》的特点加以阐述,但重点对第一世嘉木样的《佛历表》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安多政教史》作者是智观巴,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历史,在研究安多区域宗教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有关19世纪安多地区苯教发展情况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对这些记载的系统梳理、分类研究,我们可以对19世纪安多地区苯教的历史沿革、地域分布、改宗状况及苯教雍仲七部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苯教在元明时期一度达到了鼎盛局面,却在清代走向衰落,分析其衰落的原因,从外因看是失去当权者的扶持,加之自身发展乏力,也有教派改宗等因素。内因是苯教没有一定的经济势力,组织松散各自为政等问题。外部与自身的双重作用下,导致苯教在清代不断衰落,造成了安多苯教基本都在涉藏地区的边缘地带发展,且规模较小的独特发展格局。文章通过梳理《安多政教史》相关记载,分析苯教在安多地区衰落的原因,厘清19世纪安多地区宗教生态面貌,彰显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文化所展现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为我们现阶段探讨一种宗教发展兴衰提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嘉绒藏族历史明镜》(以下简称《明镜》)是由2009年藏文书籍《■》(2)(《嘉绒藏族历史》,2002年)编译而来的,原著由嘉绒藏人白湾·华尔登历时十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查写就。在保持原著主题的基础上,编译者经过适当剪裁和少量史料补充,将原来的29章编译精简为11章,主要内容未变,大体仍旧按照远古、古代、近代的编年顺序,叙述嘉绒藏人和嘉绒藏区历史的源流和演变。11章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嘉绒与象雄和吐蕃的渊源考辨,嘉绒地区的历代政治形态、宗教与文化,与宗教相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伊斯兰文化与回族历史,不外乎史论的确立和史实考订。但开始研究之前,必须先打好一种基础,这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国古代汉族文人学士而言,伊斯兰文化是域外文化,回回是外来蕃客,“自古华夏,不育异类”(《左传》),所以,当两个民族、两种宗教、两类文化在相互接触与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被对方加以排斥就是不难理解的了。伊斯兰文化活动与回回人的生活,不仅难进入汉族正统文人的视野,而回回宗教上层和众多教民也视读汉书、写汉字、接受汉礼俗为弃典忘祖。在这种背景下,不但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回回历史的阿拉伯文、波斯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米拉日巴传》姊妹篇的《玛尔巴传》,是藏族伟大作家桑吉坚赞(1452——1507)奉献给藏族文坛的又一部杰作。同《米拉日巴传》一样,这部著作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藏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据中外史料,讨论了在西藏与拉达克的一场战争后于1684年在丁莫岗签订的一份合约,该合约规定拉达克穆斯林每三年一次的从列城至拉萨间的朝贡贸易使团,经历的时限为1680年代至1940年代。这是一条西藏的麝香和茶叶之路。1891—1892年冬季英国驻印度上尉包尔从阿里地区沿藏北东行,发现昌都地区游牧民向他们兜售的麝香已经有明显的掺假痕迹。当时进入西藏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一线,内地具体产地不一,均为砖茶。文中指出,由于对数百驮货物来回免税和沿途提供免费乌拉差及在拉萨的约半年时间提供免费食品,该朝贡贸易使团颇有盈利空间。文中讨论了路经的漫漫官道长路的具体路线,还讨论了拉达克和内地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包括足球队等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八思巴在元代为蒙古皇室成员撰写的一系列重要的书信是研究元朝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的珍贵史料。1266—1278年八思巴曾为蒙古王子只必帖木儿撰写多封书信,收录在《萨迦五祖全集》中的《致王子只必帖木儿之教诫·宝鬘》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一封,结合了世俗与宗教两方面内容,具有教诫性质。文章通过对此书信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等的简要阐述与分析,认为该书信对于了解八思巴"政教二道"观与当时的蒙藏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满族传说《尼山萨满》,广为流传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满、赫哲、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历史悠久。传说篇幅虽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仅就宗教文化而言,它不仅反映了同一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而且还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宗教文化。纵观中国历史上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有释、道、儒三种。本文仅就《尼山萨满》中所反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扩张,以及英俄竞争对这一区域产生的压力,引发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导致西藏地方与尼泊尔的关系呈现出"希望、挑战与挫折并存"的状态。这一时期藏尼间的政治关系因边界争端、贸易纠纷等长期存在,时常表现出冲突与矛盾,而两者间原有的宗教、文化及民间社会的联系仍绵延不断,为双方关系的保持与调整提供了多维的渠道。文章利用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两方面的史料,记述1918—1921年西藏协助尼泊尔修缮斯瓦扬布大佛塔等史事,力图呈现近代西藏地方与尼泊尔关系更加全面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4.
《伊米德史》是有关18~20世纪新疆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收藏一部被冠名为"伊米德史"的察合台文手抄本。本文将该手抄本与我国所藏《伊米德史》进行比勘,认为隆德大学图书馆所藏《伊米德史》冠名为"伊米德史续编"较妥当。从这两部史学著作的内容、结构、体例以及史料价值审视,《伊米德史》的史料和参考价值高于《伊米德史续编》。  相似文献   

15.
玛朗历史上先后被吐蕃、亚孜、拉达克、贡塘、洛门塘、久姆拉等地方势力统治。1789年,廓尔喀占领普、纳尔、杰松多和尼湘地区,建立玛朗县。玛朗一直以来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在喜马拉雅南麓的重要传法地区,米拉日巴和猎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尼湘扎嘎地方,该地的历史、宗教、民族构成以及族源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严祥海  旦正才让 《中国藏学》2023,(5):104-113+215-216
自10世纪以来,德却噶波(■)逐渐成为西藏西部阿里同拉达克的大致分界线。17—18世纪,两地传统分界大致维持在德却拉日噶波(■)一线。1834—1840年,查谟道格拉人先后3次派兵入侵拉达克,后在1841年又入侵西藏阿里。森巴战争结束后,西藏同查谟道格拉人签订了和平“甘结”。在“甘结”中,双方重申要维持传统疆界。1846年,英国支持道格拉人建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由此,英国在拉达克及其周边地区建立起“宗主权”。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喜马拉雅边境的“殖民遗产”,利用不具法律效力的“条约”企图包装和巩固其“殖民遗产”,以便扩张其主权边界乃至建构其民族国家边界。文章利用多文种材料梳理和考辨10世纪以来阿里同拉达克的传统分界线大致在“碟穆绰克”,认为中印碟穆绰克“边界”问题关涉传统分界向主权边界转换、殖民入侵与独立建国后的边界等维度,应依据历史事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19世纪前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拉达克(Ladwags),即今西藏阿里以西,以列城(Lch)为中心的地区.此地原为西藏阿里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中国西南的西藏高原,其名王松赞干布逐渐统一了高原各部,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就在吐蕃政权正式建立前后,今拉达克地区即为吐蕃所征服,成为其组成部分之一。据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早在松赞干布父曩日松赞(gnam ri srong  相似文献   

18.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军侵占西藏后,清朝发动"驱准保藏"。期间,清军密切关注和了解准噶尔与拉达克的关系;拉达克王尼玛南杰协同康济鼐在阿里防守和抗击准噶尔军,配合清军。西藏平定后,清军统帅延信向拉达克颁发文书,劝说其遣使通好。这成为双方直接交往之始。拉达克则协助康济鼐派人到叶尔羌为清朝打探准噶尔情报,开始成为清朝获取准噶尔情报的媒介。雍正帝继位后立即向尼玛南杰颁发赏赐,尼玛南杰遂于雍正元、二年间遣使进京上表朝贡。这样,双方最初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楠 《中国藏学》2024,(1):125-133+216
《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