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分析了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分析了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植根于壮族歌圩文化的刘三姐形象在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中,经历了两次祛魅过程,且伴随着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如何拓展刘三姐文化人文价值的新空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2023,(10):103-111+158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族学及新史学对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与图像叙事(icon narrative)的研究方法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专家学者从民族学角度,对传世的、新发现的出土实物与图像材料,诸如原始人所创作的岩画、制作的彩陶等文化符号进行了考察,发现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符号是一种叙事方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用意象的手法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历史.同时,这些文化符号历经数千年的演进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独具特色的意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益阳是一个拥有丰富地域文化的古城,整理与分析益阳地域文化可以从"资江十景"、民间艺术与工艺品、文化名人、饮食文化、历史典故、科技人文六个方面来挖掘益阳的地域文化符号元素,概括出益阳地域文化符号中具有代表、内涵、形象、创新、韵味、立体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塑造益阳"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城市精神,促进益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核心表征、重要载体,民族关键符号具有独到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能集中展现民族形象、体认民族识别、强化民族认同、影响民族关系.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关键符号,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独特个案,为此提供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  相似文献   

9.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5,6(1):80-84,121-123
藏族女性形象大量出现于网络,使得其从现实到网络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变迁。她们的角色地位确立过程得益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得益于藏区旅游热和"美女热"。她们通过中青年女性形象所代表的地方文化、明星形象获得了关于对"藏族人"及其文化的认同。这也使得她们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角色演变为更为广阔空间的网络社会角色,"藏族人"的形象代表、文化传承的角色、旅游大使的形象都使得她们超越了藏族男性在互联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的进入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社会,对民俗文化也产生了影响.文章从民俗文化的扩布性与传承性阐明现代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13.
文化符号是传递信息、凸出主题、达成共识的重要介质和载体。中国节日题材绘本从传统文化节日中汲取资源,运用绘本特有的文学叙事功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国节日题材绘本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突出“有形”之美、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力图“有感”于美,令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李晓珏 《民族学刊》2019,10(2):68-78, 119-121
在流行于大理民间的木神甲马中,树木以及与树木相关的图形元素的使用较为复杂多样,这些形象和符号中蕴含了丰富的、属于木神信仰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从神树、树神、木神到木匠神,甲马几乎涵盖了木神信仰中的所有元素,展示出了叠加在大理白族地区民间信仰体系中的各种层级的文化特征,其图像的类型及其具体的造型方式与大理白族地区木神信仰的发展轨迹可以相互呼应,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当下存在于民间信仰体系中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木神信仰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即“人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主要功能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符号。文化符号,既蕴含一个地方的形象及个性,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水平、人文风俗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当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的时候,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即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至今,公益标识在国内已经发展许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由于标志意义的需求,公益标识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符号理念。艺术符号的产生是一种精神诠释的过程,而公益标识中运用符号学理论是审美观念和实用观念的完美结合。公益标识通过视觉形象和造型手段来实现符号的构建,使设计具有信息传播作用和精神意义。本文从三方面展开叙述——符号学原理概论、公益标识符号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以及公益标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公益标识的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景观作为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多语社会语言关系和权势地位研究的突破口.本文以贵州典型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言景观的语言特征及各语言群体对语言景观态度的调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剖析西江多语社会结构中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地位;进而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探析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旨在提高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弘扬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至今,公益标识在国内已经发展许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由于标志意义的需求,公益标识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符号理念.艺术符号的产生是一种精神诠释的过程,而公益标识中运用符号学理论是审美观念和实用观念的完美结合.公益标识通过视觉形象和造型手段来实现符号的构建,使设计具有信息传播作用和精神意义.本文从三方面展开叙述——符号学原理概论、公益标识符号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以及公益标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公益标识的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挺 《中国藏学》2023,(1):58-65+213-214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视为多民族形成共同认同符号的过程。尽管不同的历史书写、民族记忆和舞台叙事表现出风格迥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他们对于文成公主和亲及其在吐蕃作出贡献的颂扬是一致的。与文成公主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戏曲叙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文章拟从多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出发,并结合越剧《文成公主》的舞台叙事,试图说明文成公主形象究竟是如何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框架中有序生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