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召树屯》渊源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召树屯》(即《召树屯与南玛诺拉》)是我国著名的傣族民间故事,但这个故事也在泰国、老挝与缅北等地广为流传,我云南省歌舞团访泰演出的主要节目是《召树屯》,泰国文化团访华演出的节目中也有《玛诺拉》独舞。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在西双版纳观看《召树屯》舞剧后,觉得很诧异:“为什么泰南所流传的‘诺拉’会在相隔很远的西双版纳冒出来呢?”我国文学界也提出,《召树屯》“究竟是根据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改编进经书,流传外国的呢?还是由外国传入的呢?”因此,弄清《召树屯》的渊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谢念亲 《学术探索》2006,(5):121-124
面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在群雄争霸的旅游格局中独树一帜,就必须充分挖掘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利用贝叶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打造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软实力,使贝叶文化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主题和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三百多年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诗人、理论家祜巴勐的《论傣族诗歌》(汉译本)一书(以下简称《诗论》)。这部著作的出版,为研究傣族文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这部书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宇宙的由来,人类的起源,思想、语言、诗歌、文字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4.
孙瑞 《学术探索》2004,(6):122-125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性和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的地区 ,在西双版纳地区的现代社会发展中 ,要十分珍惜和有效保护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召树屯》《朗退罕》渊源新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子召树屯与雀女朗玛诺拉的美丽故事数百年来在西双版纳的土地上流传,被编成韵文(叙事诗)《召树屯》(tsau~(13)su:~(55)thun~(51))到处传唱。在云南省德宏和保山、临沧地区,叙事诗《朗退罕》(la:η~(53)thoi~(53)xam~(53))也象醉人的薰风经久不息地吹遍辽阔的傣乡。《召树屯》和《朗退罕》唱的是同一个故事。毫无疑问,这两部诗歌出自傣族诗人和歌手的手笔。需要探究的是这个故事的源流所自。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是一块举世瞩目的宝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西双版纳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还未达理想的要求,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劣变,情况较为严重,在实际工作中也碰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对于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这里的热带资源,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关心西双版纳建设的国内外人士都非常关注,并且发表了不少很有见解的论述。这对西双版纳今后的开发建设,无疑是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对当地党政领导指导本地区的工作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想借此机会,通过对景洪县具体情况的分析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 195 6年民主改革之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和山区各民族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 ,将有利于统治的生产关系上升为法律 ,同时也结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制定了在这一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即傣族的封建法规。这些法规目前国内整理印行或出版的主要有两件。一件是 195 5年由刀国栋、刀治明等翻译整理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1] (以下称《版纳傣族法规和礼仪规程》)。另一件是1979年由刀光强、高立士翻译整理的《…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智慧的班德     
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双版纳一个丛林小城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古代傣族召片领和各地召勐,从一世叭贞(1180年)至三十九世刀世勋(1949年)先后统治西双版纳近800年,竟未与山区土著民族发生过一次记载于册的战乱。其原因是①尊奉被征服的山区少数民族领袖和英雄人物为勐神,在精神上给予抚慰。②召片领与被征服民族联姻和亲,改善关系。③将山区少数民族划为便于征赋的“卡西双火圈”,并封赐本民族的头人加以管理,予以殊荣,民俗依旧。  相似文献   

11.
《中文信息》2008,(4):104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本区属热带湿润气候,全区低山连绵、河流纵横、四季长青,是中国热带原始森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以“动植物王国”闻名中外。西双版纳不仅是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地区是澜沧江流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生态保护对于澜沧江上下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要处理好这两着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自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初,电影《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第一次把那颗世界闻名的绿宝石展示在亿万观众面前,热带雨林的古树奇花、珍禽异兽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和憧憬向往。“当历史进入公元1969年初春,一帮大城市的红卫兵,挥着小红书、戴着大像章、背着军挎包,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涌进了这片老林。”杨恩芳、赖云琪合著的长篇小说1993年3月版《魂系绿海》就是从这里写起的,作品不但再现了西双版纳幽美奇特自然风光,而且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边寨地区鲜为人知的风俗民情、社会生活。《魂系绿海》以十年动乱中的西双版纳作为典型环境,从反复选择、提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住房形式,多系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柱、为木质,椽、檩及楼板、楼壁为竹料,以编织的“草排”盖顶,俗称竹楼、草楼,史称“干栏”。楼呈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2.5米,下层无墙,高脚柱裸露,用以饲养牲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教授撰写的一篇序言。文章指出,《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一书的作者根据在云南从事民族调查的丰富成果,从西双版纳社会分析对比研究西周社会历史,论证阐述较为合乎实际,能够提供饶有兴味的事例,给人亲切感。这本书的问世,肯定将对运用民族学资料研究先秦历史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对于解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同一社会中多元医疗体系如何共存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传统医学,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来不断实践,逐渐积累而成的。目前可供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选择的医疗模式有:传统医疗(包括傣医、中医)、现代医疗(以西医为主)、民间医疗(包括民间治疗仪式、大众知识)等,存在多元互补共存的现象。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傣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生活在傣族村寨的人们的医疗信仰和医疗选择,分析多元医疗选择的原因,用医学人类学的观点指出多元医疗选择共存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野牛传奇     
李清 《快乐青春》2014,(1):84-88
一天,傣族小姑娘依兰兰跟爸爸到森林里打猎,西双版纳春天的森林美极了,好动的依兰兰趁爸爸不注意,独自跑到山谷里去玩了。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云南省建设中路国际大通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西双版纳州在云南省建立中路国际大通道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了构筑西双版纳州立体化国际交通网络的措施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物产不同,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山区的基诺族和坝区的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生计方式和互利互惠、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格局。随着橡胶引种成功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橡胶的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业取代传统生计方式成为山区和坝区共同的、单一的支柱产业,导致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改变,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成为影响西双版纳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西双版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讨论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举行。会议由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云南省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经济研究所联合主持召开,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云南省及上海、广东、广西、贵州、青海等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西双版纳及省内部分地州的有关单位,西双版纳州各县有关单位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一百四十余名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同志参加了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