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山东省孔子学会、中哲史研究会、山东社科院、山东大学、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孔、孟、荀学术异同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0日至14日在济南举行.与会代表百余人,提交论文近七十篇.代表们对孔子、孟子、荀子的学术思想及其异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1.先秦儒家之仁学.有的同志不赞成将孔子的仁解释为爱人、爱一切人和将孔子的仁学视为发现、解放了人、承认人的人格等观点,认为他的仁学是叫人做奴隶和以维护奴隶制度为荣,孟子则把人做农奴视为生来即有的天性,荀子对仁学予以唯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派。这一学派的法律思想极其丰富,它为孔子所创立,中经孟子的发展,到荀况则集大成。所以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正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之儒学即荀学一样,自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立法的指导思想亦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法律思想。那么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及这种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本文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1.“鲁学”的涵义:区域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学的发展不只是纵向的传授、祖述,另一个具有同等意义的发展方式,是儒学在地域上的传播、拓展。纵向的传授,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构建起绵延不绝的发展世系;横向的传播,由鲁播及卫、宋、梁、齐,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拓展了儒学的覆盖面,形成广袤的“儒学文化圈”。研究儒学,不仅要研究儒学递嬗的历史,研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郑玄、朱熹等儒学巨擘的思想,也应研究一下儒学的地域传播,从空间观上来把握、体认这一伟大的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6.
<正> 1990年10月5日至9日,山东孔子学会、临沂地区社联等单位在临沂市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荀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甘肃、陕西、广西、山东等各地的专家和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及专著近30篇(部)。与会学者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所集中讨论的问题与提出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荀子是与孔子、孟子相并称的一位先秦儒学大师,而其思想又并非是象孔、孟一样的纯儒。以往学界对其“不纯”之处多指他主张礼、法并用或有法家“异端”思想。这次与会者更提出荀子思想中具有“黄老”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天道观方面。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遵循的是一条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哲学路  相似文献   

7.
储昭华 《河北学刊》2012,32(5):8-11,15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16日,是直属学校的、以儒学研究为业的、开放性的研究实体。儒学研究中心的设立,反映出山东大学决策层对时代潮流敏锐的感受力、对古典学术事业倾力支持的胆识和魄力。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人类古老的文明之一。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儒学最重要的传人孟子的故乡。山东学术界历来重视儒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曾在1955年召开“孔子讨论会”,1962年又召开了第二次“孔子讨论会”,以求在新形势下对孔子和儒学有个正确的认识。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山东大学素以文…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廖名春 《河北学刊》2012,32(5):1-4,15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山东孔子学会、邹县孟子学会、山东社科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2次孟子学术讨论会暨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于1988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山东邹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者出席了大会。会议着重讨论了下列几个问题:(1)如何评价孟子的人性论。有的学者一反以往学术界的定论,认为孟子的人性论不是先验论,孟子所讲的“四心”不是天赋观念,而是客观规律。孟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社会道德伦理意向基础上的,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确认人的本质特征。其思维层次和境界都比立足于“个体”感官生理欲求的荀子“性恶论”为高。长期以来,学术界在人性问题上厚荀薄孟的倾向是有欠公允的。有的学者认为孟子从人所特有的理性特征出发,强调人的主观精神的能动作用,其道德人性学说影响于后世,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多地强调群体价值,也抑制了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因其缺乏对自然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2):76-81
扬雄志在成为孔子道统的传承者,致力于恢复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理性传统。他生平受儒家文化影响熏陶很深,又得道家思想浸润,以儒家思想为基质、为主体的同时,儒道互补倾向非常鲜明。他对尧舜、孔子等儒家所尊崇圣人的高度评价,实际已开阐论儒家道统之先声,对孔子、孟子、荀子的评判,对五经的褒扬,对诸子的评判,都反映了西汉学者的学术态度,映射着当时学术发展趋势;由对儒学与诸子尤其是道家的基本认识,扬雄在其思想体系的理论构建上则呈现以儒学为主体、以道家之学辅之的面貌,其天道观、仁义观、人性理论、修身思想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13.
<正>儒学的历史,一方面是统治者对儒学利用、改造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是儒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孟子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思想。同样,孟荀并称,两者见解也不完全一致。汉唐经学、宋明理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以及儒学的命题和思想范畴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是名正言顺的儒家文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先秦以来儒学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影响较大的一位文化巨匠.本文就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学以及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看法.一、朱熹儒学的新贡献(一)孔子儒学的贡献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而且开创了战国重知识、重人才的繁荣时代,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难以估量.孔子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正> 由曲阜师范大学与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山东分会、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山东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发起、主办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文明”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6日至9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学术厅举行。来自北京、四川、江苏、山东、台湾等省市以及日本、南朝鲜、意大利等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4部。会议期间,学者们就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文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孔子及儒学意义诠释的新开展。如何理解、诠释孔子与儒学的意义问题,正受到目前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对此,与会学者提出了富有成效的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1.用KJ法读《论语》:一位日本学者介绍了日本川喜田二郎1964年在卡片排列法基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持在北京和山东召开的“国际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和学术讨论会”,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及其儒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还认为孔子思想在今天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和在全世界人类文明新发展中仍然具有它的价值。因此,对孔子思想及其儒学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去研究、发掘它的现实价值和现代意义。本文就此将参加会议的大陆、港台、  相似文献   

18.
儒家极为关注人之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对成人之道的重视。儒家认识到人的存在离不开群体,人之价值的实现必须在群体中完成。儒家所谓群体主要包括家族群体与社会群体两个方面,对比而言,孟子较为关注人在族群中的意义,荀子则较为关注人在社群中的意义。孟子与荀子关于族群与社群的理论,不仅是孔子之后儒学衍化的两个方向,同时也是儒家群体理论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开国 《东岳论丛》2005,26(3):84-89
《孝经》一书系由儒家学者综合孔子、孟子、荀子及以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而成。经过孔子的论述,孝道理论得以初步形成;孟子就孝理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念,为《孝经》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思想材料;荀子则将仁义作为孝的标准,从另一方向补充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孝经》自成体系,言约义丰,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某一学派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邓星盈吴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苟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对苟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