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衰落 ,传统道德文化渐见式微和衰败 ,而新道德的建构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 ,陷入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 2 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 ,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 ,现代道德心态和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 ,建设与现代文化目标相一致的道德文明  相似文献   

2.
道德评价 ,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通过社会舆论、个体的自省活动 ,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善恶评价。通过它 ,道德理论得以发挥其社会效能 ;同时道德实践信息的反馈 ,又可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 ,增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当代大学生并不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 ,他们也承受新旧道德的冲突。在道德价值整合度高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荣辱、善恶、美丑、雅俗等的认识 ,是清楚明了的。而如今是一个道德转型时代 ,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重标准的影响 ,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 ,可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 ,又都可找到反向标准 ,它同样…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明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维结构,然而文明多维结构之间如何和谐发展则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与关键。道德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维持社会良性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对文明多维结构体系的和谐发展起着根本性的积极作用。价值导向、评价、整合是道德调节文明多维结构和谐发展的基本功能,而实现其功能的优化,则需要从公民道德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4.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5.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制化社会的一个前奏曲。我国现行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还应从时代需要出发,继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产生以来,道德就是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道德标准是法律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区分良法恶法的标准之一。道德精神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中的适用,加强了道德在法律实现中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等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社会转型期,往往是道德理想迷失、道德准则失范、道德行为失序等的多发期.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不断解体,新的、现代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两种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冲突渗透到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有鉴于此,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介所承担的道德建设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其责任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时要不要讲道德 ?企业行为是否具有道德的属性 ?道德评判能否适用于企业行为的业绩评价 ?从企业行为所固有的伦理关系、社会文明进步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企业行为中现实的伦理代价、全球企业管理的道德化趋势以及道德评判本身所拥有的经济特质等方面来看 ,道德评判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必要手段之一 ,加强企业伦理思想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利润时要不要讲道德?企业行为是否具有道德的属性?道德评判能否适用于企业行为的业绩评价?从企业行为所固有的伦理关系、社会文明进步对企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企业行为中现实的伦理代价、全球企业管理的道德化趋势以及道德评判本身所拥有的经济特质等方面来看,道德评判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必要手段之一,加强企业伦理思想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次道德。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自觉遵守所谓的“行规”,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人作为次道德的行为主体具备生物性和文化性两种特性。从两种道德评价标准去划分社会行为,则在道德范畴领域存在道德、次道德、不道德三种行为。另外,对人的行为评价的客观要求呼吁着次道德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西方文明话语霸权的背景下,辜鸿铭以道德与文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提出文明的本质为“道德标准”的观点。在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辜鸿铭认为西方现代文明缺乏一个高尚的道德根基,在19世纪商业主义的侵蚀下,西方自由主义文明已蜕化成一种“物质实利主义文明”;而儒家文明以“道德责任感”为道德根基,将道义置于利益之上,是一个有着合理道德根基的成熟的文明。辜鸿铭对儒家文明道德本质及其现代价值的阐发,对我们今天反思儒家道德文明的价值深具启发意义,但其文明观体现出道德本位主义倾向,是一种重德轻力、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有失偏颇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道德转型的关键期,即新旧道德规范破与立的历史交汇期,社会生活暴露出诸多矛盾与冲突,在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领域出现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呈现出复杂而严峻的道德责任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元文化的碰撞和道德约束的困乏所致。为维护社会稳定、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必须研究、制定和实施有效方略,对道德责任困境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试析离婚道德原则——以道德悖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离婚率上升,并出现"闪婚闪离"现象,实际生活中有些离婚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婚姻关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离婚中的道德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道德建设。离婚问题存在着道德"两难",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是一种道德困境,应正确看待离婚问题。离婚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如:即使关系破裂,也要尊重对方;离婚后双方也要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慎重对待离婚,文明离婚。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个人主体性凸显,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走向多元化的态势,而我们的道德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一元社会的层面上,处处以过去的道德标准衡量今天的事物。正是这种道德脱节现象导致了道德社会内聚力和社会动员力的减弱,出现了社会成员行为缺乏明确的规范约束力,甚至呈现出某种混乱与无序的局面。站在社会发展的视角,面对关乎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向心力减弱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许多方面更新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道德建设能够满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上来,针对多元社会做出道德应答,重塑道德的社会内聚力和动员力。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道德实践领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人人如果都只为自己 ,则每个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要解决好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矛盾 ,重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 ,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法律体系 ;发挥各级领导和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正视道德实践中个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守住道德实践的最后屏障——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20.
权利首先是一种道德的权利,道德在本原上意味着义务,道德权利是道德义务的人性对象化。道德权利具有宽泛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并表现为自由选择权、被尊重权、公正评价权等。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法律化是将那些社会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加以法律化,这有助于主体内在道德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