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丽娟 《学术交流》2005,(9):176-178
小说《罪与罚》是一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将人间的罪恶、恶毒和残酷刻画得令人触目惊心。把他们放在心灵的拷问台上,一层层地拷问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毒,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创作思想形成轨迹略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甄艳华 《学术交流》2003,(8):157-15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往往认为,现代派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笔抹杀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伍尔夫对现实主义作家如笛福和哈代评价极高。她所反对的并非现实主义,而是物质主义或自然主义。她曾说过:“我们对于笛福和他这部小说(指《鲁宾逊漂流记》)的心情,与希腊人对于荷马的崇敬十分相似。”[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伍尔夫十分尊重本国文学传统。事实上,伍尔夫不仅善于继承本国的传统,而且从俄国、法国、美国的优秀作家那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可以说,伍尔夫的现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3.
梁瑜霞 《唐都学刊》1995,(6):31-35,62
本文认为小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大都以神话为源头,经历了由完全的神话阶段到神人相杂的准神话阶段,最后到反映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阶段这样一个模式。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唐代小说正处于由神到人、神人相杂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因而它必然受到神话和志怪传统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内容和题材上论述这种影响的种种印记。  相似文献   

4.
姚皓华 《学术交流》2005,(9):167-171
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郁达夫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论心理小说     
文学创作的“向内转”,是当今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向;注重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流程和微妙变化的心理小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的一个类别,有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创作实践发展过程中,心理小说日渐显示出自身的特征,丰富着表现手法,开拓了题材的新领域。心理小说是合乎规律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地位与价值,都可以追溯其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和美学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在创作风格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机地糅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作者,作者>时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常连贯,同时融入了自省的元小说特点,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形式更新.该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真实,在主题方面强调真实和意义,虽然加入了戏仿和体裁兼容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但总体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洛奇创作<作者,作者>意在说明小说既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要体现出当代小说创作的新技巧,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新的小说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物“病了五十年,严肃的评论家已经多次签署过它的死亡通知书”,罗伯一格里耶这样认为,但贝娄并不如是看:“一个小说家出于策略需要,并不是不可以放弃‘人物’的,但是以个人发展的盛期已过等等为理论根据而这样做,那就是荒谬的。”①在贝娄看来,人物并未死去,只不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贝娄没有放弃人物,而是力图从人物本体和人物与外界的关系两方面挖掘小说人物的时代新质。 人物本体:心态与性格 心态(mood)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和心理形式,是包括体验、反应、冲动在内的一种有机体的复合状态。在对人的理解中,传统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受西方心理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中国当代作品也注重开发人物精神世界。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最具开创性的。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曾说人物的心理积淀以及传统的心理层面代表了中国人当前的生活模式。因此 ,作家们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物个体心理层面对其命运的影响。电视剧本《十品官吴山羊》之所以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好评不仅在于他反映了生活的本真和他的喜剧性风格 ,更在于他关注到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十品官吴山羊》剧中的一系列人物散见于农村生活的不同角落和不同层面。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层面、心…  相似文献   

10.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作为英国小说的优秀传统,20世纪以前基本上主导着英国小说创作主流。18世纪的笛福、菲尔丁和19世纪的狄更斯、萨克雷等都以他们不朽现实主义杰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仍有萧伯纳、哈代、高尔斯华馁和贝内特等文学大家的作品继续为现实主义的宝库增添瑰宝,然而,随着现代主义在西方的迅速蔓延,一时创作界趋之若鹜。在现代主义铺天盖地的声势中,现实主义小说很快便隐退成了非主流文学。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面对满目疮痍的世界,开始严肃地思索生存的意义,并且用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确认现实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潮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理想形态,由其创作原则所规定,即是通过直面、揭示、批判、肯否特定现实对象的自身过程中来间接地传达创作主体的理想,在描述现实的本身中来超越现实而传递主体的情思。在当代现实主义作品中出现了两种理想形态:一是非现实主义的虚幻的理想形态,其理想呈现出脱离文本内容、组织的逻辑进程而割裂性的存在,表现着逃避现实矛盾而遁入心灵慰藉的倾向,是传统的“大团圆”理想模式的呈现;二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想走向,它能够充分地强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把握生活,在批判了现实的缺憾中使主体的理想得以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论《到灯塔去》的空间叙事艺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别具匠心,从空间叙事视角展现小说故事与人物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通过意识流手法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索变动不羁的物理世界、着重剖析波澜起伏的人物内心世界,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创新,也是对全新写作手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新时期小说中的“反抒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抒情方式的现代抒情方式,其特点是在开掘人物感情堂奥、抒写作者情怀时,返过来对这些感情进行剖析和嘲弄,揭示其局限性,冲淡其浓郁度,造成读者与人物的感情间隔,把他们引向一种自持自觉的境界。它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智力解放与思想变革有密切联系,反映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迅速发展的特点和活力。它以王蒙的《海的梦》为发端,从“嘲抒情”到“开掘感情的回波”又到“树立读者的法官心理”,层层推进,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5.
茅盾从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两个角度,提出寓理于情、理重于情的艺术美感心理论,其中理重于情成为他最有特色的理论主张。茅盾阐明了小说家与诗人美感心理结构的差异及其与艺术体裁选择的内在关系,廓清了小说与诗歌创作心理规律的不同特点,论述了侧重再现客体的现实主义中长篇小说创作心理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先锋小说给文学创作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教训。但这一创作现象一直没能得到恰当的阐释。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出于张扬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需要,硬性肢解先锋小说文本,夸大它们反传统的一面,因而当这些小说家普遍向现实主义回归时,他们又大张挞伐。本文认为,先锋小说确实移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法,但它们又和西方原装的先锋小说不同,并从三个方面即人物——故事模式、意义的传达、生存的焦虑论证了它们中的多数文本依然和传统小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试验过后,先锋小说家普遍回归传统就势在必然。从这一论证出发,本文还认为文学中的任何革新必须尊重传统,完全摧毁传统只能走向岐途。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轨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调和折衷的“后小说”。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折衷主义,而不是回归传统现实主义。作者对洛奇的小说语言学研究提出三条修正意见:1.把英国小说的发展变化理解为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之间的摆动;2.摆动停止的时间是八、九十年代;3.用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螺旋形上升模式来阐述,似乎比洛奇的钟摆模式更为贴切。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及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往复循环,有多方面的外因和内因。因此,我们的文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方法,而不是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或语言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他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罗斯后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极具代表性,是对自身否定之否定之后更高层次上的现实主义回归,即走向新现实主义。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位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7,(1):174-177
青年女作家池莉之所以引起当代文学评论家的注目,就在于她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分析池莉小说的审美特征后,可以发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于现实主义创作流派,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池莉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9):143-146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是话本小说名篇,本文试图从符号叙述学理论的平衡结构思想、符号矩阵以及功能理论等角度呈现小说的艺术独特性。通过对小说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小说如何从形式层面促成悲喜剧的生成。通过分析,发现故事的动力系统如何运行于人物的内心之中,传统伦理在人物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坍塌并回归一种私人化的内心体验,故事的悲喜剧就存在于这种私人生活与传统伦理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