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 所谓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个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产方面广泛交流的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等。它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通过扬弃而逐渐约定俗成的。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词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所以,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其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各民族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风俗习惯应当列为民族构成要素,由此得出民族由五要素构成,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把风俗习惯列为民族构成要素,也就是说,一定的风俗习惯是民族的必备要素,没有它,民族就不能成立。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风俗习惯的来源,特点及其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是共同心理素质而不是风俗习惯,风俗习惯仅仅是共同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能列为民族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许多读者对民族风俗习惯很感兴趣,有些读者还喜欢研究它。我们知道,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表现,它包括一个民族的习俗、风尚、喜好、禁忌、节日、庆典和礼仪等。风俗习惯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民族学虽然也研究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但由于民族史和民族理论等学科立研究工作的开展,民族历史和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问题已经主要不是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了。而民族的现状,包括民  相似文献   

4.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禁忌、喜好等诸多方面。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 风俗习惯,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它就被全民族所公认和共同遵守,起着维护和巩固民族共同体的作用。每个民族的群众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深厚的感情,都认为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也就是对民族的尊重;对…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内,聚居着五十多万藏族人民,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使他们逐渐形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和其他民族一样,甘孜州内的藏族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就丧葬来说,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等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其丧葬形式也在起着变化。本文依照墓葬形制、土葬习俗和系展问题的顺序,试图对甘孜州藏族的土葬习俗作一试探,这对于了解该地区藏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甘孜州藏…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民族?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曾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当中,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学研究中,大家都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理论根据。这个定义就是:“民族是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但是学术界在对民族四特征理解上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民族共同语言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它并不等于方言。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认为凡某个共同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民族共同语言。如把原始社会里的部落语言说成是民族语言。摩尔根认为部落和方言是  相似文献   

8.
回回民族的饮食习俗是构成回回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伴随着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及长期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世代相传、异彩纷呈的行为规范。这种以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生动、具体地表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习惯和感情上的爱憎好恶。它是以有形文化的形式展示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对自然对社会所寄于的期望,因而了解研究一个民族的习俗,是深入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趋向和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把民族理论作为唯物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早就清楚地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有关民族形成问题一直是争议最大、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之一。对于民族概念,我国学术界传统上采用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时,斯大林又指出:“民族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  相似文献   

11.
民族、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左晓安一、关于民族涵义的再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对于民族的界定拘泥于四个特征的说法: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并且只有四个特征全部具...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与文萃     
信息与文萃“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韩忠太在《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著文认为,斯大林关于“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论述在理论上极为模糊,要准确地把握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也是困难的;我国民族识别工作者在实践中用“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迄今为止对什么是民族所作的唯一的科学的定义。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欧美资产阶级学者也不曾否定民族应该具备这样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4.
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的合称。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规范,是该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种形式,能象风俗习惯那样全面,系统、生动具体地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从研究风俗习惯出发,去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便成为一条最便当的捷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从风俗习惯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我国回族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它表现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多方面的活动之中,并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民族社会历史现象,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它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反馈回去,与现实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用一种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民族社…  相似文献   

16.
龙运荣 《民族论坛》2004,(11):55-56
民族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新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民族学问题,正确处理和对待民族学问题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民族学问题是新闻报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讲民族学问题必先谈到民族和民族问题。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江总书记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素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意识”是民族理论中的两个专门术语。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关于共同心理素质做了专门论述,将它作为构成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确立了它在民族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只是寥寥几行。 关于“民族意识”,马、恩、列、斯都没有做过专门论述,在他们的著作中只是一笔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丧葬习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十个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其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传统与宗教影响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来考证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斯大林关于“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简称“共同心理素质”)的论述在理论上极为模糊,要准确地把握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非常困难;在实践中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者用“共同文化“代替“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心理素质”标准已经名存实亡;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和民族心理学界的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共同心理素质”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然得不出切实可信的结论。因此,“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今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必须根据我国民族的实际,由我国的民族学家研究确定新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