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美方的政策和行动却只限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2.
俄美的矛盾与争端,影响着欧洲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本文研究了俄美在地区与全球范围内的矛盾与对抗,分析了近期俄美关系的新变化,认为俄美关系尖锐对抗的势头会有所缓和,但从长远看,俄美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分歧还会加剧,俄美矛盾仍将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日对华政策存在着共同点,即防范中国的崛起.但是,美日对华政策依然存在许多分歧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视点出发,日本更多地从地区主义的视点出发.从发展轨迹来看,中美关系有张有弛,但战略上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从整体上看,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中日关系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政治安全合作层面,中日之间的竞争在加强,而不是减少.  相似文献   

4.
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进程的中方因素有多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与中国安全战略的调整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决定因素,而中国领导人的危机意识强化了来自苏联的威胁,增加了中国缓和对美关系的动力。文革动乱局面得到控制为中美关系缓和提供了可能的国内政治环境。这些都是中美关系缓和的有利因素。而美国奉行的缓和政策不能满足中国的战略需要,引起中方的不满和怀疑;文革后期四人帮的猖獗活动再次毒化了国内政治环境,中国领导人还面临着国内国际三层博弈的复杂局面,这都使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5.
军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前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遭到彻底的失败 ,其长期执行的军国主义政策也理应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 ,由于战后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美国的庇护 ,使军国主义能够在日本得以长时期存留 ,以至今日。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军国主义本应在日本受到应有的限制和削弱。但事实却与之相反 ,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 ,日美两国重新定义日美安保体制 ,或者说日美两国对日美安保体制进行的修改和调整 ,即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我们认为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是军国主义性质的…  相似文献   

6.
华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形态,但它不是相对于优美、壮美而存在,而是与素朴美并列存在.华美与素朴美在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相互对应, 相反相成, 相映成趣,各显其美.素朴美与华美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其中以陶渊明的诗为代表的自然美(即素朴美)和以六朝文学为代表的绮丽美(即华美)尤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美学意义.肯定和重视这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先秦美学在总体上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但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先秦和谐美学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次出现了三种逻辑倾向:一是在对象的外在形式上求和谐;二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间求和谐;三是在超感性的内容要素上求和谐.先秦美学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对经济波动缓和化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HP滤波法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测度,划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经济周期.接着,使用固定样本时间长度的滚动时窗法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度发现,1997年之后滚动标准差下降了近50%,从总量上验证了经济波动缓和化现象.本文进一步从GDP的产业结构和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对经济波动缓和化进行分析认为:第三产业波动幅度的大幅度下降、消费波动和投资波动的放缓是经济波动缓和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美、日国家信息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对信息政策的认识上,在信息政策的目标上,在信息管理体制上,在信息政策的内容上,都相对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为此,我们要借鉴美、日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西方缓和与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为了扭转美国在对外贸易、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的颓势,制约日本的经济扩张及其对美国的经济挑战,美国开始对对日政策做全面调整.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冷战时期存在的美日贸易、金融、科技、安全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传闻证据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日三国的传闻证据都可以分为口头陈述、书面陈述和行为陈述三种.但并非所有的这三类陈述都可以构成传闻证据,而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在具体认定上,英、美、日的传闻证据规则略有不同.我国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可以借鉴这些规定,但应对传闻证据的表现形式、传闻证据的的判断标准、传闻证据的来源与提交目的等方面进一步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形势与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朝鲜半岛形势在曲折发展中总体上趋于缓和。在决定朝鲜半岛形势发展的两大基本力量中,美朝关系在先后经历了可疑地下核设施和朝鲜发射导弹所引起的危机后,从9月逐步趋于缓和。南北民间交往获得了很大发展,阳光政策获得一定成功,但南北官方接触进展不大。日本和俄国在半岛的影响有所加强,尤其是日本的军事扩张更使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的安全前景趋于复杂。四方会谈未获进展,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确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日等国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方针,在经济关系上是这样,在政治关系方面更是如此。其中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美日政策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典型表现。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在1971年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日阻遏中国政策失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中美"和解"的可能性。而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正常化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们解开中日关系正常化历程中诸多环节中的一把必备的"钥匙"。同时也是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基础。一、尼克松对中美和解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投资摩擦与近年来的中美投资摩擦进行了比较研究.尽管中日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中日和美国的投资摩擦本身也有更为复杂的状态和成因,但中日面对的投资摩擦国都是美国,其基本过程也大致相同,中日两国均受美元霸权结构性权力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日美与中美投资摩擦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中国借鉴日本处理投资摩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黄英 《北方论丛》2002,10(3):37-39
1972年美苏之间为了缓和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4年,美苏两国又对反导条约的内容加以修订.它是美、苏保持战略力量平衡的基石.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单方面宣布退出该条约,为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扫平道路.美国的这一决定将给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善耆与革命党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汉 《中州学刊》2006,2(6):152-154
肃亲王善耆在晚清亲贵中以开明著称,清末新政期间,他和革命党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不被重视的问题。善耆对革命党持宽容之政见,其主动接近民党,关心宪政,均思缓和革命,希望以此缓和国内矛盾,挽救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便利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积极劝说中国参战,但日本却坚决抵制中国参战。到了大战后期,美日两国的态度发生相互逆转,日本极力怂恿中国参战,但美国却设法阻止中国参战。美日两国对华态度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双方争夺对华外交主导权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南朝宫体诗与五代花间词在审美趣味上构成了趋同性.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艳丽为美,以纤巧为美,以悲怨为美."以艳为美"在艺术风格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色彩、情调上的艳丽化;"以纤巧为美"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印题材的狭小和指对纤弱之美的欣赏;对宫体诗"以悲为美"的继承促进了花间词"绮怨"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