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取异地办学,是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一项特殊的举措,基本遵循重点扶持西藏和新疆教育,兼顾全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国家逐步加大了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经济投资和政策倾斜,稳步扩大异地办学的规模,加快异地办学的发展速度。本文试图在叙述少数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几种形式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妇女研究机构的成立带动了少数民族妇女图书的出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界开始关注女性图书的出版。这个行为与女性学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背景紧密联系。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西方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发展起来。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相关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为新疆地区培养“双语”人才,是长期以来党对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民汉教育的融合,构建与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多种“双语”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字并存,法律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了“以少数民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文”的授课形式,基本形成了从少数民族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双语教学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必要保障,建议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上组织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因材施教;国家在资金、师资上给予倾斜,按照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分类指导,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团结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民族团结的主要依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新疆地区民族学校、汉族学校、民汉合校三类学校中,民汉合校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最高,且与民族学校、汉族学校存在着显著差异;民族学校次之;而汉族学校的认同度最低。这一现象说明:相处方式相异、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群体或个体(即文化主体),对民族团结有着不同的期待与认识。因此,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接触与交流是手段、文化认同是底色、共同理想是根本。  相似文献   

6.
越南是一个有54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面临的困境,越南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南教育与培训部探索实施包括民族语言和官方语言在内的三种双语教育模式,以保持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文章介绍了一个双语教育试点项目,从教学生态的视角反映越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湖南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太武  田芳 《民族论坛》2005,(10):20-21
湖南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省,总人口6327.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41.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五普”统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族  相似文献   

8.
壮汉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壮汉两种教学语言的具体结合方式.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经壮汉双语单文模式、壮语文主导模式、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和汉语文主导模式等形态,其教育目标呈现出从汉语言文化教育→壮语言文化教育→培养壮汉兼通人才→开发双语教育多重功能的不同内涵及时代特征.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变迁既受到语言环境变化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同、语言态度等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多种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并存的良好格局.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变迁的研究,可以给我国民汉双语教育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经历漫长的精神苦难之后,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集结在文学旗帜下,加入历史反思的合唱,发出了解冻后最初的呐喊,汇聚成精神解放的洪流。这一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非常辉煌的时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狂飙时期。其中,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在文坛上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尤以小说的复苏和繁荣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民族学发展的萌芽时期。笔者从民族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学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思想如何由“汉族中心”到“各族平等”的转变过程,指出这一演化过程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学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每一种语言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存在的意义.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对于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树立科学的语言生态观,有助于培育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认同情感、认同心理,缩小人们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心理距离.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积极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民族语言生态乃至全世界整个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而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活力、维护语言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发达国家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起步较早,本文梳理国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现状,汲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为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民族平等”,其实质应是民族地区农牧民和发达地区居民平等的共享社会信息,从而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媒介素养是一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家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等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都有充分体现。在学校中,其社会功能体现在满足各族人民情感的需要、利于民族团结、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态度与能力;其个体功能体现在个体交际之用、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到多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二者共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孟克 《中国民族》2010,(4):61-62
民文图书,顾名思义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读者对象多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农牧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少数民族人口里面具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以蒙古族为例:全国蒙古族人口有580多万,但真正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大约只有300万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调整和变化,鉴古观今打通历史脉络,创新推进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效抓手。20世纪30年代前后鄂豫皖苏区的社会教育作为人民革命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线,将识字运动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当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颇有启发之处。本文通过对比鄂豫皖苏区社会教育与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在背景环境、本质要求与迫切需求,以及政策方针、教育措施的异同,从中找出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体育学专家经过艰辛的搜集和整理,发现直到20世纪末,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100年之后,中国民间还流传着100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这100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中,有700多个来源于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艺术追求,反映出他们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民族习俗。这些体育活动,其项目数量之大,内涵之丰富,流传地域之广阔,参与人数之多,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1,(3):12-13
他们如是说话:双语教学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曲木铁西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解决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的双语人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双语教学,是要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在双语教学中既不能强调民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汉语文而忽视民族语文的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  相似文献   

19.
<正>他们如是说话:双语教学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曲木铁西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解决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的双语人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双语教学,是要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在双语教学中既不能强调民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汉语文而忽视民族语文的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  相似文献   

20.
金秋 《中国民族》2010,(3):48-50
起源与创建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地区从事的舞蹈艺术教育活动。在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关心鼓励之下,归国华侨戴爱莲先生励志报效祖国发展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1941年她深入广西大瑶山地区采风,创编了第一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瑶人之根》,从此开始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工作,同时,她还致力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