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存在着多链共生现象从横向上看,文化是由若干个文化环相互连接而形成的文化链现象.并且,每条文化链都是以多走向为主要特征的.从纵向上看,无论是不同地区的单一文化,还是同一地区的多元文化,无论这些文化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不依赖于其他文化而获得和保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特征,我称其为文化的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依托当地广场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文化新品牌成为共识。繁荣群众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融会贯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与时代结合,打造群众文化新品牌。淳安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淳安睦剧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照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汲取当地传统睦剧的精华,依托广场文化活动,创建打造出群众文化新品牌,我想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依托当地广场文化活动创建群众文化新品牌成为共识.繁荣群众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融会贯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与时代结合,打造群众文化新品牌.淳安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淳安睦剧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照群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汲取当地传统睦剧的精华,依托广场文化活动,创建打造出群众文化新品牌,我想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文化商品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文4化商品化给文化真实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文化真实性以及文化旅游内涵的阐释,指出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来实现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的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那”文化圈论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认为,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冠以“那”(壮语:水田)字的地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那”文化,“那”地名分布的范围,称为“那”文化圈。在“那”文化圈中生活的主要是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泰国的泰,老挝的老,越南的岱、侬,缅甸的掸等民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人。他们的主要文化特征是:语言同源,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使用双肩石器,制造和使用铜鼓等。文章还论述了“那”文化圈族群及其文化与汉文化及印度化的关系,“那”文化圈研究对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的一些民俗研究中,对仡佬族的文化有一定的说明和介绍.比如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府志》中,对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与介绍.还有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也对仡佬族的一些文化进行了阐述.但我个人认为这些对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务川人玩的东西很多,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棋就是一种务川人们智慧的结晶.务川的棋和其它棋不一样,它的名字为五步棋.它的存在使仡佬民族在劳动之余性情得到愉悦,智力得到开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些东西越来越边缘化.对此我将介绍仡佬棋文化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棋作为仡佬人民的精神文化产物,它承载了仡佬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棋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揭示仡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棋这样一种精神产物对仡佬民族智力的塑造以及对仡佬民族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其文化的影响力也自然非他国所能匹敌。然而我们了解的美国文化通常仅是美国的大众传媒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最能代表美国人生存状态的日常生活文化则由于地域的阻隔而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晓。我利用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访问的机会,有意识地体验真正民间性的美国文化,尽可能深地沉浸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遂有了这篇美国日常生活文化四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下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扶贫的形式,为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是,如何激发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创作的原动力,让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文化造血功能,却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怀中 《回族研究》2011,(1):135-136
占武同志的新作<回族语言文化>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他请我为之序,我愉快地答应了.一则,我自己长期从事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回族学研究这样一个新的收获感到由衷地高兴;二则,我与占武同志熟识,了解他的为人和研究志趣,为读者作一些介绍,大概不会有应景之嫌.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国外对于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艺术品的转化与复兴等四个方面.而国内对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身份与文化认同、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复兴等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既有来自主流社会的建构,也有地方族群的自我认知.在旅游发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之间的交往接触引起地方民族对我者和他者的文化判别,进而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考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区域,以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同生共存,相互渗透,共同缔造了五彩斑斓的甘肃地域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历来对甘肃文化中的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其进行研究,堪当甘肃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对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精神特质的阐发揭示更是提升甘肃地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夜郎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时 《民族论坛》2003,(7):36-37
郎文化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近年来对湖南新晃夜郎竹文化进行了一番深层挖掘、整理,对千百年来广泛存在于新晃侗家人社会生活中的神秘的夜郎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种极具神话性、崇尚性和神秘性的民族文化。一夜郎文化包括了“采集、渔猎、农耕”三大文化,竹文化是“渔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人们统称为“竹文化”早在5000到1万年前左右就已产生。这种狭义的竹文化,只限于以竹来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具,它并不能代表夜郎竹文化。夜郎竹文化产生在夜郎古国时期,即战国——秦汉(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38年…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下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扶贫的形式,为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如何激发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创作的原动力,让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文化造血功能,却是不得不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家才 《中国民族》2008,(10):33-34
党的十七大将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为此,民族文化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目标,为建设多彩、和谐的中华文化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创作是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为湘西文化代言.他用带有原始色彩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来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扭曲和变异,呼唤率真人性、自然生命的复归,以拯救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异化.这种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阐释蕴含着人类学的以他者为我者反光之镜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两者关系的分析,既可以反映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进步性,又可以揭示其历史的局限性。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可以通向社会主义的,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当时是被当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来打造的,它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它极端地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忽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决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自我扬弃或与时俱进,才能顺畅地通向社会主义,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由于延续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模式而遭受的挫折,进一步证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边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民族文化和国家共同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如何影响国家、国民认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