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黎千驹 《殷都学刊》2007,(2):128-133
宋元明时期,关于假借的研究主要有一字数用说、有义之假借和无义之假借说、本无其字说。清代学者对假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引申与通假说,假借之原、例、用说,造字之借说,假借与通假有别说等。现代学者关于假借的界说主要有引申说、狭义假借说(本无其字的假借)、广义假借说(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等。  相似文献   

2.
方勇 《殷都学刊》2008,29(1):17-19,22
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涉”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分在河水两侧,表示人涉水渡河之意。但在《甲骨文编》一书中的“涉”字条下却归纳了三个明显和“涉”字形不相同的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在水的一侧,这样的字应该是“濒”字,古文字中“濒”、“频”乃是一字之分化。通过对“濒”字的分析,得出效卣、效尊中出现的“濒子”一词,应为“卑子”,即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小子”一词。  相似文献   

3.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4.
<正> “桃之夭夭”一语,二千余年来绝未有致疑者。而《大学》引之,字亦正作“夭夭”,似其语初不容再有问题发生。至于古书,多所变易,然历来说者皆释夭夭为“少好貌”。则按之文理字义,实悉不可通,更无论其于全诗体例之未有合矣。盖古人制字原理,一字止代表一义,绝不容有一字而能代表两义以上者。如此文“少好”字,少则少,好则好,少不必即好,好亦不必即少。少好二字乃判然两义,初不得并为一谈,且特制一字以专属之者。若谓夭夭为“少好”,则老好又当作何字?壮好又当作何字?反之,而老丑、壮丑、少丑又当作何字?何类此之字皆无之,乃独于少好二义,而特有此怪异之词出现耶?《诗》三百篇无不由比、兴、赋三者之所构  相似文献   

5.
“(以下用~代)畀其井”是师同鼎铭文的首句,此句头一字又是个前所未见的生僻字,这就为理解文意增添了困难,也是当前释读意见分歧的关键。 ~字原文作,从(以下用代)从井,应隶定为~。其所从之,实非列字,因为古时假烈为列,且商周器铭中的烈字都作剌,而不作烈。至今在商周金文里未见列、烈字形出现,可知列为后起字。用后起字来隶定西周文字笔画和释读文意,自然就难相合。不应隶定作列,同样~字亦非字。《说文》有(以下用  相似文献   

6.
“子”、“孑”、“孓”、“好”、“孔”、“字”、“巳”诸字是一组同源字,其同源母体是殷周古文之“子”字。古子字象襁褓之幼儿形,因其成形较早,又是个常用字,所以随着时代的推移,它所兼负的记词任务相当繁复。“子”的一字多用现象在殷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8.
网络与善治     
汉字的象形性不仅显示了汉字的来历和意蕴,也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且说一个"官"字,虽许慎<说文解字>洋洋洒洒解了9353字,而此一字却未能入其法眼,但后人则对其有着诸多妙趣横生、令人击节称奇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红卐字会,又称世界红捂字会,是1922年成立的全国性的民间宗教慈善团体.其发祥地在山东济南。在灾害频仍、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红卐字会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量的救济灾民活动。本文通过解析一份《天津红卐字会施粥厂征信录》档案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红卐字会在募捐赈灾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代的文字都是一字一词,没有多字一词者.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九歌>第一篇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11.
假借字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借字产生于殷代之前,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二是象形字存在的物质条件。象形字产生的初期,假借法即已开始出现。假借字的出现使汉字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记录汉语。当它逐渐多起来后,便产生一词用多字的现象,造成一定的混乱。为了避免混乱,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假借字逐渐被形声字取代过程中,自有规律可寻。最后遗留下来很少一部分,大多固定在虚词的意义上。“本无其字”的假借法搁浅后,又沿着“本有其字”的假借(也称通假)延伸下去。  相似文献   

12.
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徐氏虽知古玉之有文字者不易得,然不知其为何物也。曾持赠精拓墨本,请我鉴定。辨其文字,乃“庚寅辛”三字。当告之曰,此为商代甲子表,极可宝贵之文物也。 按玉版上之“寅辛”二字完正,“庚”字上半残阙。用商代骨尺测之,“寅”字长一寸半弱,“辛”字长一寸强。如此大字,一方玉版必难容纳六十甲子之一百廿字;揆之以理,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以此残片度之,玉版原大约长二十六厘米上下、宽六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干其<说文解字注>中曾系统地研究过古今字,于古今文字之变迁,每每能详溯其端委,细说其源流.然细心考之,由于其对古今字的界定不够严密,每类古今字的外延太广,所使用的术语太繁杂,从而造成不少疏漏.许多学者都认为段氏的古今字界定符合历史实际,但实际上,段氏所说的古今字与郑玄最初提出的古今字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所见舟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舟字的认定舟字甲骨文写作,或等形,与金文舟字同形。从其构形看,确象一船形,字当释舟无疑。《说文》曰:“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舟本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初以整段树木为之,即所谓...  相似文献   

15.
一何为经世思想,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界说不一的问题。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其发展沿革作一番考察。所谓“经世”,即治世之意。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常和“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人口众多,重名过多,改名不便,姓名的指称功能严重削弱.《复兴姓、名、字、号修改身份证条例》一文建议复兴传统的字和号,但文中对传统的字、号礼俗颇多误解.本文从字与号的来源、内涵及名、字、号的使用场合等角度,对传统的字、号礼俗略做论述,辨析了其错误及原因.并指出,传统字、号礼俗在今天已不为人熟悉,复兴字、号的建议应该谨慎,也恐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受动字一章里,把受动式归纳为六,第一种就是“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其例析如下: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一“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 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 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 乃“为”之表词耳。”  相似文献   

18.
论通假实质     
一般把古代文献中用乙字代替甲字的现象称为通假。就这一现象的研究来看,关于其形成原因,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字少;关于其形成条件,则异口同声,认为是语音相同或相近。笔者以为,这两个观点均难自圆其说。 唐代的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中说:“前古字少,后代稍益之;古文经典音字,多有假借。”这大概是“古代字少”说的较早言论,今天时见有人用之作为理论依据。可是搬用者不知,他们是强命假借为通假,实质迫使古人之言就已说,  相似文献   

19.
汉语是一种以"字"为本位的语言体系,从古至今,汉语的这一性质都没有动摇过,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就集中在对"字"的研究上.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西方语言学中的词法,并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但这并没有否认中国语言的字本位的性质,而是更进一步推进了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此批青铜器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郿县车站郷东李村出土,同坑共五件。该村农民李含璧扵掘地时得之,现由其侄李琨同志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根据铭文内容研究。虽为一人所■可分两组。二方彞及尊为一组,牺尊及另一牺尊残盖为一组。彞是品盖对口铭文,品十行,一百零八字,重文一,盖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尊铭文在品内底,十行,一百零七字,重文一,三品铭文相同。铭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