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蒙是一位勇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勇于为文学而献身的杰出的文体革命家和文学革命家。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中,王蒙的小说艺术探索,举其要者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四个方面: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次文体革新使小说艺术摆脱僵硬政治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写人的情感世界的“五四”新文学传统;2.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王蒙发表了《蝴蝶》等小说,又一次发动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它使中国小说艺术走向现代、开放、自由和多元;3.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王蒙还发表了另类小说《杂色》和《坚硬的稀粥》等,不但使当代小说获得了新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了文化哲学意味;4.上个世纪90年代王蒙的主要小说创作是长篇小说“季节系列”,他在小说叙事学上,在“叙”什么和怎么“叙”上的大胆的成功的实验,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彩重墨。  相似文献   

2.
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 3 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40年代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 ,在他 (她 )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皊等  相似文献   

3.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4.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世界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我国二十年代末崛起于文坛的年轻女作家丁玲,从法国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开拓了自己的文学道路,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探讨丁玲的《阿毛姑娘》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的课题,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悖逆理性传统的文学思潮。20世纪它引入中国后,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文学潮流。五四时期,中国新小说在创始阶段就具备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30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80年代中期在对其艺术形式技巧的借鉴和观念变革基础上,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达到高潮。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也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讽刺艺术是源远流长的。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讽刺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果戈里、契訶夫、莫泊桑、狄更斯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讽刺艺术技巧,形成了现代中国新的讽刺文学源流。鲁迅是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宗师,他的现实主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不少作品,都是驰誉中外的讽刺名篇。他的讽刺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独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创作,以大胆的艺术创新和顽强的探索精神而饮誉文坛。他的作品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怀抱鲜花的女人》(载《人民文学》1991年7——8合刊,下简称“女人”)是他的又一篇大胆的艺术探新的成功之作。从总体特征看,作品的思维方式及艺术表现方式无疑是属于现代派的。以生命哲理为基本内容,形式上具有现代派小说简约、朦胧、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流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影响颇大。我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直至当代,亦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创造社》领袖郭沫若的小说《残春》,即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到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现代》主将施蛰存、穆时英等对意识流小说创作路子加以拓宽;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些中、青年作家又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当代意识流或具有意识流倾向的小说。笔者试就意识流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白先勇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小说艺术家。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白先勇以其深厚的文学根底、出众的艺术才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建起了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并非一定要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①但他的小说创作无疑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坚实地位。 白先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现代派文学盛行之时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一开始便受到现代派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郁,多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少见对现实生活作客观冷静的描写,大都以青春和性爱作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一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生活有着特殊的艺术敏感,善于从中发掘出与众不同的文学内容,往往会使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正如歌德所说:“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艾煊是深谙这艺术的奥妙的,他以自己逐步划定的带着他特殊印记的题材范围,为读者展示出“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艾煊是一位著作甚丰的小说家兼散文家。纵览他从1950年开始走上文学道路以来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小说和散文创作在题材上是有着明确分工的,各有一个独特的、足以显示他创作个性的艺术敏感区。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战斗在长江三角洲》,《大江风雷》、《山雨欲来》、《乡关何处》重在对他亲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且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昆曲对《游园惊梦》的创作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对小说创作技法方面的渗透;二是昆曲作为小说潜在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三是作家通过昆曲与小说创作的结合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昆曲式微的失落。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研究昆曲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6.
1 文艺复兴运动初期问世的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标志着欧洲的小说艺术从民间故事脱胎诞生。从文艺复兴运动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运动的漫长的五个世纪中,欧洲小说艺术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然而在这五个世纪的欧洲文学发展中,小说艺术的成就还远远不能和诗歌、戏剧匹敌。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代表的戏剧,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体现在以莫里哀、拉辛和高乃依的作品为代表的戏剧上,启蒙主义文学虽然在小说创作上颇多建树,然而最突出的成就仍然是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吴组缃先生是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以纯熟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战期间,吴先生又创作了《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铁闷子》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一作为现代小说的先驱者,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一位“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的伟大诗人”(威尔逊语),他的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激放着一种“创造性的摧毁”力量(荣格语),突破了19世纪以来的叙事方式,创造出了以内心独白为主的“神话方式”并导致了小说中的“语言革命”,其作品深刻地表现了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在西方文学史上确立了里程碑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乔伊斯的小说创作,在吸取古典文学和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其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心理梦幻主义以及内心独白的独创风格。其四部主要作品都以都柏林为中心,在主题上有着“拒绝麻痹”,“流亡寻归”和“夜幻轮回”的不同表达,其中诗意的语  相似文献   

20.
祝学剑 《南都学坛》2007,27(6):48-51
废名是"五四"时期极富艺术才情且引人注目的作家、京派的重要成员,但日后却只留下薄薄的几本似小说非小说的集子,游走在文学的边缘。过于冒险的文学实验造成废名致命的创作缺陷,无情地减损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导致他30年代文风奇辣生僻、审美趣味恶化,40年代小说创作偏离小说创作轨道,向非小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