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缪 《人生与伴侣》2007,(11):20-21
我越来越崇拜他,他也越来越老了。他的头发大部分白了,却根根直竖,像他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姜体发 《老友》2014,(9):21-21
正母亲年轻时,有一头浓黑秀美的头发。她总是把头发平直地梳向脑后,再盘一个高高的发髻。家人的衣裳鞋袜,缝缝补补都落在她身上。槐树下,油灯旁,母亲神情专注地飞针走线,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针眼密密麻麻,补丁与补丁之间,搭配得那么得体。针针线线,编织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4.
她头发花白分叉,一条深灰色裤子穿了多年,补丁盖补丁。这副装束,让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张景兰只是个捡破烂的。他们不知道,她卖破烂是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曾是安徽省人大机关工会主席。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8,(17):13-13
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小说是指真实的琐碎事件,现代小说则是指虚构的完整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 中把符合前者标准的笔记和符合后者标准的传奇、话本兼收并蓄,犯了体例驳杂的错误。鲁迅之所以这样 做,与他倔强的个性有关,更与他对我国传统笔记的偏爱有关。因为鲁迅的巨大影响,此后众多的研究者 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直照搬《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由此造成小说观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相似文献   

7.
《北方人》2006,(3)
清癯、瘦高,尽管头发有些花白,但那标志性的“周氏”之眉却依然又黑又浓。或许知晓周海婴身份的每个人在见到他的第一面,都会近乎本能地将这张面孔与深印在脑海里的“鲁迅”形象作细细审视与对比。而这样的目光,实际是76岁的周海婴一直抗拒甚至厌恶的;但作为鲁迅的儿子,在他出生的第一天起,便已注定终生与其如影相随。也许是因为学理工科出身,周海婴总是言语冷静而用词谨慎。在提到母亲许广平时,周海婴仍旧亲热地喊“妈妈”,而在提及父亲时,他更多的是用“鲁迅”而非“爸爸”。或许潜意识里,他已意识到他与父亲的私人空间早已被“公共的鲁迅”所占据。去年,周海婴刚刚撰文出版了一本《鲁迅家庭大相簿》,公布了很多私人照片,“不修饰,不剪裁,不涂抹”,是周海婴编辑这本大相簿的原则之一,“我的想法是把鲁迅全面地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生活中的鲁迅,真实的鲁迅,完整的鲁迅”。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短短七年,周海婴却用了近乎七十年的时间来回忆,来讲述。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创作中,要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就要特别重视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对此就很重视。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样的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眼睛描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09年的“快乐女声”评委,巫启贤有一条“毒舌”。他可以把选手批得头皮发麻,汗毛直竖,可在太太彭美君那里,他的这条“毒舌”吐出来的却全是甜言蜜语,把她哄得心花怒放。  相似文献   

11.
在他爱情的华衣上。女人们来来往往,去的人留道无情的口子。来的人补块崭新的补丁。补丁再艳丽。也终归是补丁……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前后,鲁迅的创作势头逐渐完成了由小说而杂文的转移,——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大革命以前他没有写杂文,或转移后没有写过小说。对这一现象,巴人是较早注意并做研究的。鲁迅有两次消沉(但不是颓废或颓唐),一次是痛感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一次是出于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的分化。巴人认为,鲁迅用“感情融铸”的方法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群,是有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投影,并给予爱抚的。我们且把鲁迅写现代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做个排列,以窥探鲁迅创作思想的脉络。如果说N君(《头发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辛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素养的伟大思想家,他熟知中国古代哲学,前期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后期又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辩证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后期比前期更加自觉和成熟。毛泽东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鲁迅所尊重的,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这在他所持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一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关连和相互作用,用鲁迅的话来说,也就是“相关”和“相干”。鲁迅的联系观有三…  相似文献   

15.
讽刺,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鲁迅运用讽刺手法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鲁迅积极参加了这场决定祖国命运的战斗.他在《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小说里,把讽刺作为武器,向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进击.《孔乙己》是篇脍灸人口的小说.这篇小说塑造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孔乙己非常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事,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他遗留的宝贵的创作经验之一,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学习、继承、发扬。俗语说“画龙点睛”,因为眼睛是传神  相似文献   

17.
村子里住着一个怪老头,每天他都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外套四处游荡。令人费解的是,他衣服上的每一处补丁都有着不同的颜色,看上去艳丽夺目。一名旅行者经过村子,对这个特立独行的老头非常好奇。于是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你要穿这么一件怪衣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18.
正30年了,老街上的一段往事一直存放在我心底深处,永难忘记。30年前,我住在松江老街——谭东街。街尾住着一个捡破烂的老头,他身上衣服补丁摞补丁,但还算干净。每天,他总背着破旧的大布袋,拿着铁钩子,巡回在垃圾箱之间。我是在公用给水站认识他的。常见他用一只小铝锅,淘点米、洗  相似文献   

19.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