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整个北方地区流传甚广,人们普遍将其作为本族祖先的来源.通过对明清其他时期迁至豫北地区的移民进行具体考察,再结合豫北族谱、方志等地方性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流传,不仅是移民们对其祖先历史集体记忆的反映,更为关键的是将祖先的历史定位于明初奉诏自山西洪洞迁移而来,从而使他们的合法身份得以确立,在居住地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从而反映了移民宗族对保护与维护自己实际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北宋末年,粱氏家族迁入平遥梁官村。金末,四世粱瑛降蒙,被封为五路万户,子孙承继,成为平遥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后由武转文,明清时期成为科举世家。梁家从元到清,曾进行过修建家佛堂、建家庙、修族谱、修祖坟等宗族建构活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宗族组织化建设的最高峰。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对梁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探讨宗族发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性等问题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四堡是地处闽西四县交界的一个偏僻村落群,明清时期却成为华南重要的坊刻中心。四堡从事坊刻业的主要是邹氏和马氏家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家族性特征。本文探讨明清时期福建四堡宗族发展与雕版印刷事业的内在影响机制,深入到宗族的发展脉络中探寻宗族内部建设、宗族之间以及与邻近宗族的矛盾与调和机制,进一步探究四堡的宗族社会所推行的宗族活动对其雕版印刷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韶山毛氏家族的个案研究,揭示明清时期军户移民及其宗族的建构历程。韶山毛氏本为江西吉州的垛集军户,迁徙湖南之后又因藩王占田而促成家族内部的整合调整,最终形成"四大房"的发展格局。清代韶山毛氏的宗族组织化建设渐趋活跃,家族控产机构也逐渐由明代的庵宇过渡到清代的家庙与"公会",实现了家族产业的扩张与士族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宗族的建设上,明清与晚清到民初并没有大的断层,而多表现为一脉相承,这一发展特色既有其外在的原因,又有它内在的原因。从清代到民国,农村宗族的变迁是缓慢的,它的迅速衰落不是制度的废除,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新思想的宣传,而是外在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淄川毕氏、高氏、王氏等大族声势显赫.他们通过在家庙、祠堂、庭院、基地等不同场所举行祭祀,不仅加强了宗族成员的血缘性认同,而且也对地域社会中小宗族祭祖方式产生一定影响.显然,宗族认同标志的等级性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族自身实力和地域社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8.
两汉的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宗族的生产组织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宗族势力的重建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尤其与大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来源一般有买卖、国家授赐、豪取强夺等几种途径.一方面,宗族势力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获得土地,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土地所有;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者又利用手中的土地作为团结宗族的手段,纷纷采取庄园经济模式,组成一个个宗族的社会经济集团.两汉宗族土地所有制成为东汉以后土地制度的重要形式,宗族组织在社会生产方面也逐步表现出重要的生产组织与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出现了大批节烈女性,与之相伴的是众多的贞节牌坊矗立于各个街巷村落。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徽州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宗族文化,从徽州贞节牌坊的物化形态、空间象征建构,及其背后节烈女性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生存状态,重新解读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识,并从深隐层次探讨贞节牌坊的构成方式及其与节烈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宗族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不可回避的、直接的、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宗族问题,化解消除宗族势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甚为重要。一、宗族活动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了在宗族很盛行的广大农村建立基层组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先后建立基层政权。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稳定,宗族、宗族势力几乎绝迹。但要使广大农民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走出宗族、宗族势力的思想束缚是不容易的。近年来,宗族势力在部分农村中死灰复燃,有所抬头,亟需引起重视。其主要表现是:①寻根问祖。随  相似文献   

11.
张江华 《社会》2022,42(3):1-30
本文以广西柳州著名的“计氏豢龙传”故事的演化为线索,讨论了明清以来一个居于“内地边疆”地区的家族之变迁。通过正史、地方志、碑刻、族谱等各类史料,梳理出柳州计氏家族通过科举从一个地方土司家族上升为书香门第,在遭遇危机时编制家族叙事与再造风水以重振家声,最终生成一个多民族宗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王朝国家缔造的地方社会空间为家族与宗族这类社会主体提供了能动性的活动场域,而宗族所推动的社会各阶层和族群间的沟通与互动又促进了“内地边疆”地区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蒲志新 《社科纵横》2009,24(5):130-131
明清时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地主阶级政治家进行以赋税改革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调整。从明后期的一条鞭法到清初的摊丁人亩,使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更趋合理、完善,起到了推动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笔者宗族风土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世福建义序黄氏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部分。笔者采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分析和福建地方社会风土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根据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和对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解读,勾勒了宋代末期到民国中期义序宗族的历史。义序个案提示,虽然族产和乡绅的能动性时宗族的组织化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作用,但父系的观念系谱和以此为基础的宗族乡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是近世宗族存续的文化前提和社会基础。这种宗族的风土性渊源于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结构性要求和以儒教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长期渗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宗族自身亦成为晚期王朝统治和德治政治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哈召开1994年1月13~14日,“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了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该会作为中国明史学会的团体会员开展活动。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刘重日先生亲临指导;...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以国家法为主要调整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形成了以民间习惯法为主要补充规范的乡土社会自治模式,为明清徽州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和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徽州民间习惯法文化和当时国家法在功能上的互补和冲突,对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城市遗址保护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的基本原则.史红帅所撰<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对明清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不仅深化了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薄弱时期的探讨,而且对当前古都西安城市遗址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通>从明代中期重新传播以来,明清两代学者在对其进行校勘、注释的同时,也对其展开了批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褒贬兼有.同时还对其史学理论、史学主张进行阐发,并有所创新和付诸实践.由此推动了明清时期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从日用类书中商业书有关记载来研究明清江南的商品经济陈学文明清时期日用类书的编纂、翻刻很普遍,其中介绍水陆行程和经商知识的商业性书籍,因为能适应大批外出经商的商贾与士子学人科举应试的实际需要,尤其受人欢迎。这类书...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宗族势力在我国农村突然又死灰复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农村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这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隐患。农村宗族势力结成的宗族团体在政治上与农村基层组织相对抗,影响农村政权的巩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经济上形成以宗族头目为核心的、封闭保守的“联合体”,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  相似文献   

20.
宗族复兴现已是不争的事实,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宗族复兴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透视可以得出:传统宗族具有社会组织功能与特征的品质即传统宗族的社会资本特性,其内含传统宗族的社会资本信任机制、规范机制和网络机制;当代宗族正是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发展面临困境的社会背景下,基于传统宗族的社会资本特性,出现了"路径依赖"的社会现象而勃兴的;当代宗族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获得重生的传统,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宗族的某些性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农村现代化大潮的涤荡与洗礼而发生异质性的变化,从而带有某些现代性的气息;因此,复兴的当代宗族是一种传统嵌入现代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