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邵骏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5):9-1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决定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分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依据社会发展主客观条件,以破旧立新为生成范式,不断通过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形成了以守正和创新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统一的革命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取得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双向互动中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康琪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6):11-18
中国共产党进入赣南和闽西地区后发现当地群众在心理上过度依赖民间信仰,这种情况对于建立和稳固苏维埃政权产生了碰撞和摩擦。为此,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法律制度、社会教育及发展戏剧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民间信仰加以改造。随着群众革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农民群众崇拜神灵的观念逐渐弱化,开始从神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思考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改造有利于乡村社会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民间信仰活动开支的节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马克思主义信仰问卷对全国20所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辅导员总体上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部分辅导员对共产主义趋势的认同度低,对收入差异缩小的信心不足,对党内理想信念坚定性的忧虑明显,这些思想倾向深刻影响到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而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又带来他们对大学生信仰影响力下降的困境.因此,必须以增强科学认识、理性认可、内隐认同等“三认”为出发点,形成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认知;以坚定信念力、信心数、信任度等“三信”为切入点,建立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机制;以提升自尊感、效能感、敬畏感等“三感”为突破点,建立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节机制;以落实生活化、时代化、科学化等“三化”为着力点,建立辅导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机制,构建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与养成体系,才能实现辅导员信仰的境界超越. 相似文献
4.
鲍先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遭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这一时代背景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提出了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整体性科学,也必然要求它的信仰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需要通过教育总体方法的创新即解构和建构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建构起自身的主导地位;通过话语体系的创新即国家叙事和个体叙事的融合,使得信仰话语在保证真理性的同时,更能符合青年学生的话语习惯;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即交往模式的确立,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互为主体,共享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李玉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征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依靠和相信青年,青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党在代表青年发展方向的同时,用理想信念对青年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让青年信仰之光永远闪耀. 相似文献
6.
锡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3):5-12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革命理论成功地实践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根本在于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和创新。探索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政党特质。 相似文献
7.
汪莉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信仰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是否有科学而坚定的信仰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安身立命。调研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认为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仅为四成,不过,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达到七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知而不信和信而不知的情况共在。同时,也有四成的大学生存在着信仰的迷茫与缺失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信仰判断与选择能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缺乏应有的魅力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同时,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事实上的政策性歧视也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好坏、家庭经济状况好坏与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呈现正向关系。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远高于非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理论创新、高校教育理念重视价值理性和避免工具理性恶性膨胀、社会主义实践在效率与公平两个维度都能够显现出与资本主义的相对比较优势,这些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德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16-117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反腐倡廉关乎党的兴衰存亡、民心向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执政时期都高度关注反腐倡廉工作,在实践中经历并完成了由运动式反腐向制度性反腐、再到教育、监督、预防、惩治为一体的综合反腐方式的转变,使党的反腐倡廉实践不断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世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4-69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首先 ,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深刻影响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次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传统社会的总体危机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再次 ,新文化运动作为继续辛亥革命事业的探索促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着眼于辛亥革命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过程 ,更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刘富胜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4):12-16
十月革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自己的事业看作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澄清唯心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十月革命的错误解读,对于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习和借鉴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核心意蕴。 相似文献
13.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苏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过程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提供了组织指导、物质保障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在苏俄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很快成了组织和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支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兰喜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23-26
苏东共产党的教训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镜鉴.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历史周期律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在执政过程中既要警惕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关注民心向背,又必须服务经济大局,战略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三次创新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东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5-78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年的历程中 ,党的建设理论经历了三次创新性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 ,提出思想上建党的理论 ,开辟了在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新路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进到—个新境界 ;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针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成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16.
司亚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4):1-7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黎见春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8,27(1)
共产国际解散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突发政治事件。国民党借共产国际解散的机会,趁势从政治、舆论、军事等方面发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攻势。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应对的策略是:统一思想,加强内部整合;组织舆论反击;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化解了由突发政治事件引发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王爱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4-8
官僚主义是党的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它的滋生和蔓延严重地损毁了党的形象 ,败坏了党的声誉 ,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 ,通过不断地开展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良作风。文章通过对反官僚主义的历史回顾 ,分析了党内产生和存在官僚主义的原因 ,介绍了官僚主义的各种表现 ,探讨了克服官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45-50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康天意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14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大致经过了戊戌变法前的物质层面的变革、戊戌变法后的制度层面的变革和五四运动时期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三个阶段,但是,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探索到了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途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并在此后不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经党的十五大系统阐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这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大的历史性推进.中国近代史表明,作为中国先进政治力量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