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世纪以来,禅宗史上有关惠能“目不识丁”和至五祖弘忍处顿悟似已成定论。本文作者通过对惠能早年事迹的考察,认为惠能早年成长明显有其家庭的特殊影响。禅宗典籍中其“目不识丁”的形象可能是有意突出南宗禅“不立文字”的特征和普通劳动者的典型性。作者认为,唐初岭南溪洞地区独特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环境都曾经对惠能早年成长及其南宗禅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惠能的故乡新州在初唐之际已兴建了大量寺庙。惠能从弘忍那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传“法”权。  相似文献   

2.
唐代罗浮山地区是岭南的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禅宗南宗以及同岭南禅宗有着因缘关系的韩愈、李翱性理学说都曾有一段在此生长的历史,并由此向中原内地漫延开去。唐代罗浮山地区的道教也得到发展,并直接参与全国性的“会昌毁佛”事件。罗浮山还吸引了一批士人来此读书习业,这对宋代岭南书院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部曲奴婢等级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曲奴婢是唐代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这个等级在唐代近三百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这个变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本文拟从部曲奴婢的身份、来源、被占有情况以及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来考察这一变化,然后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广东封开的莫宣卿,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廷试第一”,成为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全国640多个状元之中最年轻的状元(夺魁时年仅17岁)。这一成就,若与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实施科举制度不久的唐代岭南地区,还处于未“开化”的边陲之地——封开,诞生了一个号称“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了。  相似文献   

5.
奴婢作为有唐社会一个极为特殊的阶层 ,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唐代的许多重要文献 ,均对唐时的奴婢制度作有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 ,唐代众多优秀的小说家也把目光纷纷对准了奴婢。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 ,即从唐传奇中撷取其丰富的资料 ,来探讨盛世唐朝私属奴婢的来源、役使、地位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汉时期官私奴婢的数量在历代王朝中是最多的 ,但就中国历史而言 ,奴婢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奴隶制生产方式与国家各种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政策相适应的情况 ,同时也受历史传统和社会时尚的影响 ,并不直接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文明进化的程度 ,也不直接反映奴婢社会地位的实际状况。从张家山汉律有关奴婢法的内容来看 ,奴婢是以人的身份登记在民户的户籍 ;生命得到基本保证 ,刑事责任相当于父权家庭中的子女 ;奴婢免良的渠道不限于国家诏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代户继承主人的财产。由此可见 ,西汉时期由法律规定的奴婢的生存状况比之殷周有了很大改善 ,和希腊、罗马时代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7.
元代佃客法律地位辨析桂栖鹏关于元代佃客的法律地位,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极其低下的。朱瑞熙先生在1965年发表的《论唐代中期以后佃客的社会地位问题》[1]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元代“佃客的法律地位又被降低了数等,几乎和奴婢或奴隶相同。”1987年朱先生发表《宋...  相似文献   

8.
元代在武陵山区的土官行政建制,是一种将民族与地域混合为一体的特殊行政区划管理模式。安抚司行政建制的象征性控制、地方蛮夷官的实质性自治、溪洞社会组织的完整性延续,成为元代武陵山区土官行政建制的基本构架。这种管理模式侧重于“溪洞”群落单位的基层组织管理,忽略于“溪洞”群落所属人口的管理,导致了所谓的“诸部蛮夷”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的编户之民。为防止溪洞蛮夷的反抗,军政一体的安抚司只能长期保留,从而使国家规范的行政建制无法在武陵山区设置,以至使这里成为规范行政建制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岭南地区秦代以前居住着西瓯、骆越两个族体,秦军攻略岭南后,大批中原地区移民纷纷南下定居岭南。封建统治者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岭南地区越人渐渐受到同化,未受同化的部分演变为乌浒、俚、僚、蛮等族体,与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有渊源关系。岭南地区“汉越杂居”的局面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文化接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秦汉时期社会性质时,涉及到生产奴隶问题,我国史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在汉代“不论是官奴婢或私奴婢都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不但从不事主要的生产,而且成为主要生产者农民的负担”。另一种意见认为“两汉的奴隶绝大多数是用于生产的”,“两汉时代奴隶生产不论在农业上、手工业上都是占着主导的地位”。近年  相似文献   

11.
岭南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是岭南古代小说的源头,滥觞于西汉初年,成熟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尚有余音。其内容包括岭南的远国异民传说、山川湖泊传说、动植物传说和奇珍异宝传说。在创作意识上,由两汉的“实录”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尚虚构”,再发展到唐代的“有意为小说”。在艺术上,两汉叙事粗陈梗概,语言质朴;魏晋南北朝叙事完整,语言渐趋优美;唐代叙事生动曲折,语言华美绮丽。  相似文献   

12.
从唐代文学反映岭南商业的总体状况来看,岭南文化在唐代有了飞跃式发展,但具体情况又是复杂的。就物质层面看,其商业文化前锋在全国已达到了最高水准,但其落后之处又处于最低水准;就精神层面看,尽管包括文学在内的观念文化一直处于中原观念文化的附庸地位,但相对于原生的奴隶制观念文化而言,其成就还是可喜的。  相似文献   

13.
唐宋之际,割据岭南的南汉几代统治者都过着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在历史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导致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加重了岭南地区人民的负担,导致了岭南局势的动荡;削弱了南汉的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14.
《谏果回甘》是岭南晚清著名的民间小说家邵彬儒一部重要的圣谕宣讲小说集,其围绕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的《圣谕广训》讲说善恶因果报应之故事,生动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风情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岭南社会风貌的写照。通过对其内容尤其以吸食鸦片和卖猪仔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岭南历史与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王梵志是唐代一位极其特殊人物,其诗在佛教弟子和广大底层人民中间流行其广,但在史书、全唐诗中不见其人。"提倡孝"是王梵志诗重要的内容,故从细读文本出发来探索王梵志诗中体现的特殊的孝道观:从现实出发,用佛教理论阐述"孝"的本质;依照儒家思想规定孝行的具体内容。这体现了唐代儒佛孝道观结合的进程和唐代的社会现实,极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冥婚形式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冥婚习俗,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周以前产生此俗以来,不断发展。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冥婚现象自上而下已蔚然成风,明清时亦屡见不鲜。冥婚现象在我国流行的范围比较广,产生了各种花样不同的形式。历代论者大都认为冥婚陋俗与礼不合,荒诞无稽,提出各种批评看法。然而,冥婚之俗并未因时代推移而消逝,直至民国时一些地方还存此俗,就是当今社会也未绝迹,进行冥婚者仍时有见闻。  相似文献   

17.
始于汉末盛于魏晋的士人纵酒之风,由最初只是名士身份的标榜,到东晋后渐渐雅化,至陶渊明开始酒与诗结缘,到盛唐时,诗与酒关系更为密切,“诗酒风流”成为文人风度的突出表现。较之魏晋,盛唐士人从理性做作的“借酒佯狂”变为真实自信的“纵酒狂放”,从借酒避世到心忧天下,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大大增强了。  相似文献   

18.
南朝时传统文论常常谈起文士疵瑕,探寻其目的,一是为文士虽有文学成就却地位低下而生遗憾之叹,二是认为所谓文士的疵瑕是由于其从事文学这一特殊的事业而张扬个性所致.在唐代,文士的地位有所提高,传统文论进而鼓吹文学既要张扬个性,又要同社会相结合,为时代而呐喊.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三峡地区,山高峡深,林木茂盛,物产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困难,一直是贫穷落后之地。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三峡地区的政区设置不断完善,人口不断增加,农业逐渐发展,商业日益活跃,社会生活内容多样,发展情况超过唐以前的任何朝代。  相似文献   

20.
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中晚唐社会的城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色。唐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无疑为其文化的多样性和世俗化趋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词”这一文学样式的起源、发展直至定型的演变历程,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最佳诠释方式之一。晚唐词尤其是温庭筠的词则可说是晚唐社会城市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