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1年4月27日,黑龙江省海林市大海林森工处工务段,在东方农场四连北山南坡造林时,工人孟祥连掘出一方铜印,印放置在一圆形锻铁印盒中。印铜质,方形,边长7.7厘米,厚1.6厘米,重1000克,印面镌汉字九叠篆阳文“北京劝农使印”;梯形板状,高2.7厘米,顶刻“上”字,以示用印方向;印背左边刻行书“天泰二年十月日、”右边刻“行六部造”;左侧面刻“北  相似文献   

2.
十三世纪初,金朝人蒲鲜万奴秉金末元初的动乱,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了封建割据政权——大真国,不久迁移到以今图们江流城、牡丹江流域、绥芬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士”,史称大真国东迁。蒲鲜万奴东迁后改大真国为东夏国,继续活动十六、七年,是在我国历史上年代短暂的少数民族政权。东夏国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尤其在东北地方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东夏国是公元十三世纪初金朝蒲鲜万奴等人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起来的,不久就迁移到(包括今延边在内)吉林东部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继续活动十六、七年(它的整个历史仅有十九年),是我圈历史上年代短暂的少数民族政权。东夏国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尤其在东北地方史方面可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东夏国存在的时间很短,遗留下来的史料极少。因此,史学界对东夏国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一致意见。本文就关于东夏国南京的位置和南京是否为东夏国首都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最近接连拜读了钱歌川老先生论翻译的几本书。钱老学贯中西、精通古今,经验之谈使读者受益非浅。但他在《英语疑难详解续篇》(P.340.)、《翻译漫谈》(P.53.)、《翻译的基本知识》(P13、P139.)中提出的“西风东译”的论点,我却不敢苟同。钱老认为熊式一先生的《西厢记》英译本将“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燕南飞”中的“西风紧”译成Bitter is the west wind是错误的,应改译为Bitter is the eastwind,这样才不会与英国人的观念发生矛盾,因为英国的west wind是温暖的。翻译家方重先生与钱老不谋而合。他在翻译英国诗祖乔叟(Geoffrey Chaucer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不见载于曹魏文献,不是因为政治残酷、文献缺失,而是因其在当时不被关注以及士风使然。西晋元康时期,由于贵游子弟的追慕、仿效,他们被士林关注、推崇,于是有"竹林七贤"之称,阴澹《魏纪》所载就是标志。东晋时期,随着士林热衷于"贤人"品藻话题,林下之风遂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将他们七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竹林诸人"、"竹林名士"、"竹林七贤"称之,从而完成了这一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夏国诸州考     
建立在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夏国,自从元昊嗣立(公元1032),至末主睍为蒙古所灭(1227),立国约二百年。如更上推至拓跋思恭的节度夏,绥,开始割据(881),则共达三个半世纪之久。但元人修史时,未曾为夏国别立专书,只是附载在宋、辽、金三史之后,内容甚为简略。清朝中叶以后所印行的几部西夏史书,如张鑑《西夏纪事本末》(1884年江苏书局印行,但其成书年当在嘉庆,道光间),吴广成《西夏书事》(1825年印行),以及戴锡章《西夏纪》(1924年印行)等,虽然辑集了较多的史料,但是对于夏国地理,仍然没有专志记述。据沈垚(1798——1840)《落帆楼文集》(嘉业堂刊本,卷2)“与徐星伯(松)中书书”所言,徐氏曾有意撰述西夏地理考,但以后不见流传,大约并未成书。近六十年来所发见西夏文经籍,其中亦乏地理方面的专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之统一为出发点 ,认为道德要求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根据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 ,处于改革开放中的我国必须集东、西方之长 ,采古今之精 ,整合构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精神——“贵义尚利”、“义利合”的新型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夏国园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F0003-F0003
夏国园,男,195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现任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副院长,绍兴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负责人,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省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绍兴市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化学在冶金和兵器制造方面的运用,介绍党项族在钢铁冶炼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  相似文献   

10.
《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四期发表了景爱同志所著《关于东夏国都城的再探讨——兼与朴真奭同志商榷》的论文,拜读之后,颇有启发。景爱同志在这篇论文中对拙文《关于东夏国首都(笔者:关于南京之误记,《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已纠正)及其位置的考证》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表示感谢,并奉呈自己不成熟的答复意见,向景爱同志和史学界的诸位先辈及同志们请教。一景爱同志在尊作第一部分《延吉城子山古城与东夏南京城的关系》中全面否定拙文  相似文献   

11.
景爱与朴真奭二位同志关于东夏国都城位置的讨论,各抒已见,相持不下,遂于今年暑期应本刊编辑部之邀,二位同志亲赴延吉市东郊山城之遗址踏查,并诚恳相谈,这不仅交流了双方科研信息,而且也增强了友谊。均表示,将各自观点在本刊再表一次,暂告一段落,待将来双方深入探讨之后,认为有必要时再相见,以对话形式交流各自的科研信息,使这项争鸣收到预期的效果。——编者  相似文献   

12.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在缔造中华民族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一些有着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忘记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夏国的创建人赵元昊即是其中的一个。但是,  相似文献   

15.
西夏的兵制、军队、兵种、战术等军事制度及其军事法规,既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兵力分左右两厢,设有监军司,军队属中央管辖,分为侍卫军与屯戍军,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兵等诸多不同兵种,战术灵活机动,并颁布军事法典,以法治军。其军事制度在西夏国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封建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儿时跟哥哥出去放牛,常见有牛为争草而角斗。相斗时,牲畜们都把尾巴高高翘起,用坚硬的角往对方身上、头上猛顶猛撞。要不了几个回合,其中便有一头告败,垂下尾巴逃走。看得多了,便以为牛的强弱胜败都是维系在尾巴上,尾巴翘则胜,尾巴垂则弱则败。  相似文献   

18.
拜读景爱同志的《三说金末蒲鲜万奴东夏国的都城——答朴真奭同志》(以下简称《三说》),颇受教益。最近,景爱同志亲自来延,和我们一起到城子山山城子(以下简称“山城”)和土城村土城(下边简称“土城”)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为促进我以们的辩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1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评优结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界最高荣誉"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属国家一级学会。每五年组织一次对全国高校文科期刊的评比表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