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务业也称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新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都属服务业,具体包括15个行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的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业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一、近三十年莫旗服务业发展状况 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开始于1985年,1986年国家统计局首次正式公布了198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莫旗为3096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22.8%,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2005年莫旗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448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近15倍,但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却下降到17%,比1985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11年底,莫旗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1038万元,占当年GDP的比重是28.6%.莫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不高,到2011年底,莫旗全社会从业人员1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12.7万人,第二产业为0.6万人,第三产业为1.8万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84:4:12.  相似文献   

2.
一、包头市就业的基本形势(一)就业形势总体好转,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底,全市劳动力资源156.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40.78万人)的65.0%。从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情况看,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14.24万人,比上年增加1.71万人,比2000年增加3.74万人;从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由2003年的72.8%上升到7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7%,基本稳定在上年的水平,远未达到国际公认7%的警戒线。2005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490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庆光 《统计与决策》2005,(19):110-112
一、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十五"期间为例,第三产业对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贡献率为84.6%,显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1980-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7%上升到32.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1%上升到26.4%.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现状桐庐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2002年末,桐庐县实有农村劳动力20.66万人。按从事主要行业分,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9.25万人、6.33万人、5.0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率分别为44.8%、30.6%、24.6%。与1997年相比,2002年桐庐县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增加了0.18万人,比率增长0.9%;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了2.08万人,就业比率下降了10.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增加了1.15万人,就业比率上升了5.3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了1.11万人,就业比率上升了5.2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之…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情》2020,(1):26-27
就业总量继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城乡就业总量为48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万人城镇就业人员1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1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35.1∶27.3∶37.6主要就业指标超进度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6.8%失业人员再就业30.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9.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5.1%。  相似文献   

6.
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一)私营企业的规模和速度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项指标都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与1996年全国第一次基普资料相比,都有高速增长。1、企业单位数持续增加1996—2001年五年间,私营企业从44万户增加到132万户,增长了两倍;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16.9%上升到43.7%,提高了26.8个百分点。2、就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1996—200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802万人增加到3170万人,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31.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企业的比重由4.4%上升到19.…  相似文献   

7.
一、两岸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1、大陆随着全国经济普查查实了GDP总量和三次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关注的重点。中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46.2%,40.7%。值得关注的是,在GDP总量多出的2.3  相似文献   

8.
随着四川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的实施,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构的基本形成,四川城镇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人数增加。据2004年城镇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省城镇就业人口为1086万人,比二季度增加10万人,从2000年以来,四川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加均在10万人左右。2004年四川城乡就业人口达到4691万人,就业率为73郾25%,城镇就业率为53郾87%,城镇就业率比乡村低29个百分点。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男性为606万人,占55郾8%;女性为480万人,占44郾2%。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就业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尽管四川就业…  相似文献   

9.
一、内蒙古发展效益畜牧业的难点1、畜牧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牧区的人口不仅多,而且产业过于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牧民主要从事放牧,多种经营者不多,牧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中没有分离出新的生产部门,牧民的生存基本上依赖于草原和依靠出售活牲畜和畜产品。2005年牧区从业人员85.9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76.99万人,占牧区从业人员89.61%,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2.95万人,占牧区从业人员3.43%,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5.98万人,占牧区从业人员6.96%。单一的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在实践中受自…  相似文献   

10.
声音·数字     
声音四川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季度末,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2300.1万人,占48.7%,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951.3万人,占20.2%,增加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467.2万人,占31.1%,上升0.1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高6个百  相似文献   

11.
一、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动分析 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的变动分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浙江作为人口密集化程度高、就业压力大的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更加迫切.据统计显示,1985年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273.25万人,第二产业为735.22万人,第三产业为310.09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4.9:31.7:13.4.  相似文献   

12.
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缓解就业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以来,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数量基本稳定,只有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持续增长,成为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2001年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12.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2%,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1.1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41.2万人。从整体看,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有如下特点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多1992—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从96.5万人增加到312.3万人,增长了2.2倍,而同期,…  相似文献   

13.
女性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研究女性就业问题、反映女性就业现状、提出女性就业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浙江女性就业状况“五普”资料显示,浙江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为1632.26万人(本文以国际通用标准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73.03%,比“四普”时增加了234.70万人,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女性就业呈如下态势:1.女性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但速度有所减缓。浙江从业人员总数为2665.21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总数为1128.55万人,比“四普”增加107.08万人;…  相似文献   

14.
赵春霞  许宁 《四川省情》2005,(11):36-37
成都市城乡人口就业态势分析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上升。截止到2004年末,成都人口总量已达到1059.7万人,并且,从成都市人口发展趋势来看,在近20年时间之内,人口总量还会继续增加。而人口总量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的上升,预计到2010年,全市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会逐步增加,15~60岁的人口将增加到780万人,年均增加劳动力达10万人以上。就业需求能力呈下降趋势。“八五”期间,全市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08,而“九五”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已经呈负相关关系,就业总量呈现下降趋势。截止到2004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579.3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丽水经济的崛起,丽水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丽水市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9995家,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72 0%;从业人员15.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2.6%。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较高。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2223个,占全部服务业企业数的74.1%;从业人员2 70万人,占全部服务业企业的51.9%,非公有制服务业企业的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的比重比全省高出7.2和10.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丽水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本市GDP增幅达到10. 2%,经济保持了连续第8年的两位数增长,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在全市4034.96亿元GDP总量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75.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24.8%;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5%和41.5%.所有制经济结构呈现如下主要特征:一、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源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并受共同利益驱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以实现投资者权益的保值增值为经营目标.在有效及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本市混合所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情》2020,(1):37-39
2020年1月21日根据四川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全省工业和建筑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8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7.4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27.5%;从业人员394.61万人,比2013年末下降19.9%。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7.38万个,占98.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27个,占0.4%;外商投资企业494个,占0.7%。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411个,占全部企业的0.6%;集体企业827个,占1.1%;私营企业58669个,占78.6%。  相似文献   

18.
一、绥化市就业形势的现状1、从总体上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比较严峻。2011年底,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为27.2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7568人,增长6.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全年全市城镇新就业6.76万人,新增就业6.38万人,领证人员再就业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0.41万个。2、从结构上看,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2011年末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8.0万人,占全  相似文献   

19.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贡献 石嘴山市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正常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6.4%上升到2000年的28.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0年的16.9%上升到2007年35.3%。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51.56亿元,比上年净增近10亿元,在2003年基础上实现总量翻番。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62.0%。  相似文献   

20.
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市有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工业企业3095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1.7%,完成工业总产值153.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1%,从业人员82841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9.1%。显然,小型工业企业在活跃我市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吸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