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志华 《社区》2012,(18):23-23
近日,笔者陪一位街道干部到社区调研,这位干部问—名群众:“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名群众说:“希望你们能找我谈一次心。”笔者听到这话时,吃了一惊,可静下心来想一想,近年来,与基层群众谈心、交心确有被冷落的倾向: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要等群众思想出了“问题”,有了“情绪”才会找群众谈一谈,造成一些群众的思想和心态的疙瘩难以解开,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官德为先     
沈小平 《中华魂》2011,(12):27-27
人品官德.历来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一要求。既是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也为领导干部加强人品官德修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用“五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党的要求为官、以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千事。应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准确、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涵义。这些年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句口头禅。这既是各级干部勉励自己的格言,也是群众对每一个干部的殷切期望。可以说,现在绝大多数干部尤其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想在“为官一任”期间,抓住机遇,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尽自己最大努力,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造福一方百姓。但这其中真正能够想到“如何造福后人”的干部却不是很多。为什么一些地方自…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给群众带来极大影响。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党风败坏,邪气充盈,多是上行下效所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端正党风、继承优良传统就要从干部的一举一动做起。报纸传媒及时介绍那些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干部的人和事,宣传正面形象,传播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作风,这对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作用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这充分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做到作决策、办事情和论实绩都以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为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实绩突出的有成就感,实绩一般的有危机感。  相似文献   

6.
楚奇 《中华魂》2013,(20):6-7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说,“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的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笔者以为,习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他对群众智慧的尊重,也给一些爱好作秀的干部提了个醒:做功还是作秀,百姓心知肚明,历史更有评判!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 :“在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中 ,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三讲”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 ,把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三讲”用以指导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各项事业中 ,凡在工作中创出佳绩 ,并受到组织和群众信任与尊重的领导干部 ,都是源于他们把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体现到他们自身的品德与工作作风上。相反 ,凡在工作中政绩平平、不受群众拥护的领导干部也必然在他们自身的品德与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8.
正确处理好领导角色和地位的关系,是摆在所有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和长期任务,对已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年轻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就像由观棋者变为下棋者,就有一个防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问题。然而,在我们周围,可以发现不少“当局者迷”的现象:一些原本敢于直言、政绩突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渐渐变得专横跋扈、骄奢淫逸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急需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摆在眼前,某些干部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一些既无科技含量又无市场竞争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地上,连普通百姓都清楚的常识性错误也发生了。甚至一些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把党的宗旨抛到脑后,不考虑党的事业和形象,不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疾苦,只顾自己谋私利、捞好处。对此,群众形象地说他们是“当局”忘了“旁观”时,由“清”入“迷”了。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对领导角色与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一要认识到领导角色与普通群众的地位平等性。任何领导者都是普通人,都不能没有喜怒哀乐,都不能离开人之常情。无论职务高低、级别大小,他们都应是人民的公仆,都是群众的一员。一些领导干部身居领导岗位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领导意识,一旦转为普通群众角色,便会发生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冲...  相似文献   

9.
下乡三思     
时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随着党风的加强和改进,成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然而,下乡、下基层容不得大轰大翁凑热闹,容不得稀里糊涂四处转,容不得仓促上阵无准备。下乡之前,应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做到“三思而后行”。 一是思民。过去,一些地方干部下基层,多是“以我为主”,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不多,甚至为了获取“为我所用”的素材不惜耽误基层干部、群众宝贵时光。看来,下基层、搞调研也有一个转变作风问题,有一个为民着想、从“以我为主”向“以民为主”转变问题。百姓正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有何呼声?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形象到底有些什么要求?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如何,存在什么特殊困难,贫困群众能否衣食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五十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充分证明:要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变成全国人民的行动,必须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去宣传、组织、执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一、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三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了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指引下,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为我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唐昊 《市民》2006,(9):7-8
今年以来,有关“干部体制改革”的法规文件密集出台:《公务员法》、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函询”、“述职述廉”、“任期”、“交流工作”、“回避”等规定陆续出台,其中《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指出,同个职务最多只能干10年,同一层级职务最多干15年,彻底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  相似文献   

12.
王涛 《金陵瞭望》2007,(8):11-11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日前在全省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讲话时谈到:只有不讲道理的领导。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一些干部早就脱离了群众.还口口声声说群众难管。你不把心思花在工作上。花在老百姓身上.群众怎么能够服气?一有事情就首先问罪群众.这是神经衰弱、没有力量的表现。这不是共产党的官。只有心里装着百姓。扎扎实实改变作风。才能把老百姓的难题、难事解决好。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政绩?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就是能力.就是政绩。要教育好群众.首先要教育好干部。有事先从干部身上查起.这才是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真正转变观念,无私无畏,真抓实干,就能干成事干好事,群众的怨气就消了。干群关系就密切了.发展也就有了前提和基础。很久没有听到省部级高官这种发自肺腑的心声了。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出现矛盾先从领导身上找原因。这才是人民的“公仆”.这才是优秀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据反映,近来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个别领导干部远离群众,却热衷于贴近“大款”,同他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有的人以各种借口,不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委(党组)会,而对“大款”举办的舞会、宴会、过生日、搞庆典等活动,有请必到,从不推辞;他们很少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走走看看,却常常是“大款”家里的“座上客”。群众称他们是“嫌贫爱富”的领导,专傍“大款”的干部。  相似文献   

14.
沈小平 《中华魂》2014,(1):31-32
正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位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听取意见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反常现象:一些基层干部抱怨如今的群众"不听话",不好管,常与干部唱"对台戏",甚至抵触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而群众则抱怨干部"不像话",对群众的冷暖不放心上,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迫切需求久拖不决,有的还对群众颐指气使,训斥辱骂,态度粗暴,没有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市下关区.科级干部是“最小的官”,作为街道和部门中层领导干部.他们是落实党的政策、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力量,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但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干部一旦走上科级岗位,只要不犯错误、不出问题,基本能够干到退休,使机关50多岁的老科长比比皆是,成了机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王平 《金陵瞭望》2010,(3):15-15
有一个问题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从上到下不能说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可是千群关系为什么总不像“过去”那样融洽呢?一位老领导告诉我“这是一个感情的问题”。我认为这话一语中的。战争年代。党员干部就生活在群众之中.离开了群众就有掉脑袋的危险。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干群之间感情很深。五六十年代干群关系也很朴实。那时候的干部工农出身多。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10,(14):46-47
《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设立了党员领导干部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洁.正确行使权力铸就了丰碑。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傲不可长,欲不可长,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教之,畏而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达到极点。只有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获得人格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巨冰 《金陵瞭望》2005,(8):15-15
吴仪副总理到湖南考察血吸虫病情况,许多群众想向吴仪诉说,却被一些干部挡住。吴仪发话:“请干部出去,农民进来。”她说,自己当了副总理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到一线群众的意见。副总理的这种苦恼.不知其他级别的领导干部有没有?走进村庄田头,走到建筑工地,只要真想了解情况、不愁找不到愿意反映情况的农民或民工。问题是下面一些人挡住,不让他们接近上面来的人。这种阻挡,应当改变。  相似文献   

19.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运作轨迹,主要体现在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原则、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和利益集团的参与等方面。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对制度因素产生的“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有情与无情     
在如今的工作中,不管哪个岗位上的党政领导干部都要“既有情又无情”,不然就不配戴“乌纱帽”,即使戴上了也戴不长,不是自己脱掉,就是被群众摘掉。因为如若不把“有情与无情”结合起来,那就管不住属下、干不好事业,甚至可能失信于民。所以,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大都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有情与无情”的管理思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优秀共产党员方工就是一个在领导工作中既有情又无情,且将二者结合得很成功的领导干部。有媒体报道,对群众,方工事无巨细都关心、过问,是谓“有情”,但对有些人的错误做法,例如送钱行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