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系一衣带继往为开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学术讲演会”及《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纪念专刊》概述《日本研究》编辑部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为了促进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交流与合作,加深相互间的认识和理解,中华日...  相似文献   

2.
林昶 《日本学刊》2002,(4):154-157
一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2年 4月 3 0日至 5月 2日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是该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 1 2届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以及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共 5 0余人与会。此次会议的召开 ,正值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之际 ,与会专家、学者对 3 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 ,中日两国为构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而积极努力 ,两国高层互访…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编者按:值此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于1996年11月14日邀请所内外学者召开了“邦交正常化25年来中日关系的回顾和展望”讨论会。下面刊登的是本次会议的发言摘要。这些发言视角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进行了述评。近十年来,学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学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台湾问题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日本政党、议员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民间交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日邦交正常化近40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纪念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与中华日本学会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备了名为“互惠、合作、发展中的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年来 ,中日相互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疏远到接近 ,又从接近到疏远三个阶段的变迁。本文从国际环境、社会变迁、两国战略目标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中日国民感情恶化的诸因素 ,从经贸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揭示了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最后就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周年的2 0 0 2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中日舆论调查 ,其结论使许多人感到在意料之外 :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该调查结果发表后 ,引起了中日相关各界的关注。按照原定计划 ,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4年 9— 1 0月进行了第二次中日舆论调查 ,其结论使许多人感到在意料之中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两年来 ,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由5 9%微升至 6 3% ,而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者却由4 3 3%猛增至 53 6 % ,即已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日本抱有不亲近…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 ,中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去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又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合计达到 6 2 2亿美元。但是 ,在政治领域里却摩擦不断 ,而且国民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不信任正在不断加深 ,国民感情在不断恶化。这严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下面 ,仅就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现状及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对思考新世纪的中日关系有什么助益 ,则不胜荣幸。一、90年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认识 ,始终受到国际环境、自己国内和对方国内状况的影响。   1972年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两国关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友好和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内政治和两国间相互作用等三个层次对邦交正常化 3 0年来的日中关系做了回顾和展望 ,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日中关系虽然不能保障 70— 80年代那种亲睦性 ,但也不可能产生 1 971年那种敌对关系 ;日中两国的国内政治 90年代以后都趋于多元化 ;在双边关系中虽然不时出现相互排斥作用 ,但更要看到存在着“相互促进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汲取历史教训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赵阶琦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3周年。回顾100多年来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说最近的20多年是两国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自从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相互间的睦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化对中日经济关系的意义——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而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莽景石通过两国政府和民间的的努力,自从二十五年前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日经济交流使两国互惠互利,并逐步开始实现相对...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 5月 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中日两国学术界的祝福声中迎来了它 2 0岁的生日。2 0年前 ,即 1 98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两年多。那时 ,中国经过拨乱反正 ,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整个学术界 ,也一扫过去的沉闷气氛 ,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从中日关系来说 ,当时处于中日邦交正常化 1 0周年前夕。日本研究所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 ,适应党和国家的需要 ,应运而生 ,并与 2 0多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岁月几乎同步走了过来。2 0年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没有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回顾两国 3 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走过的道路 ,探讨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2年 9月 7日至 8日 ,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日友好共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日本大学及研究机构的 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和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高桥邦夫到会 ,并在会上致辞。陈佳贵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 :“中日两国走过了风雨坎坷的道路 ,共同确立了政治上‘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出现了经贸科技上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9月8日~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  相似文献   

16.
王友 《东西南北》2014,(18):72-74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田中首相访华以前,又是谁充当了类似基辛格这样的角色,他是田中授权的"特使",还是冒牌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让日本大为尴尬的美国外交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然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1952年4月,吉田茂政府同台湾当局缔结了所谓的"和平条约",宣布建立所谓的"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7年6月19日)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辻井乔团长率领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访华团光临我院表示热烈欢迎。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多年来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交往和加深理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开展友好合作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中日两国老一代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常化来之不易,饮水思源,我们不会忘记早年那些为中日友好而奔走的人们。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战后初期在中日交流史上活跃的杰出女性的代表——中国的冰心、李德全,日本的高良富、松山树子,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两次"尼克松冲击"不仅为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使中日关系正常化产生了必要性。田中角荣首相在没有获得中方在日美安全条约、台湾、战争赔偿等问题上的具体意向之前,难以下决心进行日中之间有关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作为实业家出身的政治家,田中尤其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甚至比中国政府更注重"政治解决"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虽然田中将日中邦交正常化课题的政策制定委托给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及外务省少数精英官僚,但始终起到主导性作用。日本的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具有鲜明的首相决断型和利益驱动性特征及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 8月 3 0— 3 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与日本青年能力开发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二次中日政经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亚洲经济与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敦信、滕藤 ,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前外务大臣柿泽弘治 ,众议员坂井隆宪、松原仁 ,以及中日两国的学者及地方政府首脑、企业家等约 60余人出席了会议。时值中日两国共同纪念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之际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