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异化”是穆旦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穆旦在三个层面上对“异化”展开抒写。第一,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肉体”的诗性表达,抒写战争以及现代社会规训体制中身体的异化体验及其反抗;第二,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意象的深度观照,彰显“现代时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第三,通过对现代城市“灿烂整齐的空洞”的象征化抒写,展现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景观。穆旦对现代生命个体“异化”的抒写是其对现代中国生存困境的诗性表达,这是穆旦精神探索内在悲剧的外在体现,在更深层上彰显了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穆旦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的过程,指出其现代主义创作具有不绝如缕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了浪漫主义对穆旦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指出穆旦诗歌独特的艺术美与浪漫主义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关系;分析了浪漫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在关系,指出正是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准把握使穆旦的现代主义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歌创作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现代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奇异风景。古典诗歌表现温情脉脉的美好理想,穆旦诗歌穿透美丽温情的表象,向人们展示世界赤裸残酷的真实本质。古典诗歌中诗人是群体的代表,传达普遍的愿望和理想;穆旦诗歌则强烈突出了个体内心体验,并揭示人们注定要不断痛苦挣扎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自然风景体验去切入穆旦诗歌,可以发现穆旦诗歌具有本土化的现代性体验,这样可以拓宽穆旦诗歌研究的视野.穆旦随学校迁徙过程中的自然风景体验,带给诗人独有的土地体验,其中包含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感情,对人民以及自身的生命关切和思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野人山的自然风景体验给诗人带来了恐惧体验,这就促使诗人去思考战争、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穆旦在1940年代的诗歌指向始终是物质层面上的,而晚年的四季体验让诗人一直在寻找灵魂的栖居地.从这些可以看出,自然风景体验是参与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生成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诗人,穆旦的沉思使他超前地感受到了深远的痛苦,他以其灵魂的苦难体验上升为玄学的思考,并推之深远,达到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沉思,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把握,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先锋性,并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在对抗战题材的话语操作方式上、在对抗战题材的表现宗旨上萧红都采取了与东北作家群所代表的主流作家所不同的表现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避免了救亡主题的表层化与急功近利性,突出了被战争的主流话语所掩盖的女性声音,使其创作具有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共时意义,并拓展了东北作家群乃至整个抗战文学的表现空间,提升了整体创作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自觉追求“思维复杂化、情感线团化”的西方现代派诗歌表达方式。但其诗歌的主旨、立意和内在精神却与纯正的现代派风格有差异,表现出与浪漫主义的相通。穆旦诗歌中有明显的英雄崇拜,坚强的乐观精神以及对浪漫主义本质特征“自然”的推崇。这些浪漫主义因素成为他创作的深层精神资源,影响他诗歌风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穆旦从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以及他的现代主义诗歌中包含浪漫主义特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模影零篇》典型地体现了林徽因文学创作的个性,即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紧密结合,表达了现代主义层面的个体孤独与生存窘境,现实主义层面的社会批判与生命抗争,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意识,彰显了作者的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原因,现代作家往往在个体精神与现实存在之间纠葛冲突,而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恰到好处地将之完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之间,显示了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是匈牙利近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次“伟大东欧革命战争”,其参加者是1848年革命中“最后一批英雄”。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这次革命和革命战争。在战争期间,他们就密切地注视着匈牙利革命的发展,对匈牙利人民正义斗争中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次胜利,都给予热情支持和很高的评价。革命失败以后,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著作和文章中又多次论述到匈牙利革命战争问题。这些论著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军事科学的一个丰富的理论宝库,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争是文学最重要的对象和主题之一.从总体上看,战争文学和战争描写从个体、他人、群体、民族、国家、人类等的临界状态透视个体的体验与命运,构成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民族情感认同与人类情感认同、历史见证与心灵见证等复杂的矛盾关系,由此形成战争文学丰富的人性内涵、历史内涵与审美内涵.从战争感觉传达、动感画面创造、生存本能与攻击本能揭示方面看,战争文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攻击本能释放、生存智慧开启等则成为读者对之接受和喜爱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的抒情"是40年代现代诗人穆旦提出的具有现代主义知性特征而又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极具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诗学主张。穆旦提出这一主张的现实依据源于他对抗战之于民族新生的强烈信念,其理论渊源直接来自欧美现代主义诗潮特别是T·S·艾略特诗学,间接来自17世纪玄学派诗学。"新的抒情"这一诗学主张的核心是以理性精神表现抗战时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并鼓舞国民努力争取民族新生的光明前途。穆旦的诗学主张表明他对时代、社会、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对现代诗艺术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一 在清算自我中泳入革命的池沼 本世纪初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震撼着俄罗斯大地,也震撼着每个诗人心灵的时候,曾经高标未来派旗帜的大诗人玛雅可夫斯基真诚的唱道: 我要在列宁的下面清算自己,为着远远地泳入革命的池沼。 诗人在这里展示了一个曾经皈依过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文学家创作道路辩证运动的“生命圈”:只有经过“清算自己”的自我否定,才能勇敢地泳入“革命的池沼”。玛雅可夫斯基完成了由未来派的著名歌手向无产阶级伟大诗人蜕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爆发,把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和爱国主义良知的思考极其尖锐地推到每一个进步诗人的面前。民族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一些诗人内心的宁静,在他们心  相似文献   

13.
人民革命战争的诗史──柯岗创作论刘凤艳柯岗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全面描写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著名军旅作家之一。他北战南征二十余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军西藏、抗美援朝等中国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战争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戎马倥偬中,用自己的忠诚和心...  相似文献   

14.
由于政治环境、文艺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学创作大多趋于模式化、程式化。时代环境无法改变,革命文学作家们也就无法完全摆脱主流意识的影响,但是广西当代少数民族革命文学作家苗延秀、包玉堂将自身的生命意识融入革命文学创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呈现出有别于主流话语的独特抒写空间。他们在原生态的浪漫抒写、女性个体表现、民族民间化等方面对革命文学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色·戒》独特的空间中,充满着二元对立之间的矛盾。张爱玲将个体生命在感性空间(色)与理性空间(戒)、人的自然属性欲望空间(色)与社会规范空间(戒)、国家空间(戒)与个体空间(色)、革命空间(戒)与欲望空间(色)之间的关系书写得淋漓尽致。在《色·戒》的空间中,男性和女性的情爱伦理观念在战争空间背景下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和交融。对于生存与死亡,拯救与沉沦、妥协与抵抗有着深刻的思考,读者在战争的异化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艰难性,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的迷茫性等。张爱玲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战争体验出发,对沦陷区的上海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建构,在战争风云的城市空间中,来解析王佳芝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特点,还原王佳芝欲望生成的过程,展现灵肉结合与分离的挣扎与苦痛,深掘了宏大的革命英雄话语下的人性的挣扎和斗争。她对战争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对于城市的感知、想象与呈现,都使这篇小说在人性的思考上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和色彩。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女性创作为迎合革命形势主要是去女性化式的文学,她们摒弃个人的立场和批判意识,把自己的话语方式融会到大一统意识形态中去。而此时在沦陷区涌现出苏青和张爱玲,她们的创作却恰恰还原了女性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诉求,使她们的创作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呈现出丰富而独立的女性生存体验。她们那种远离政治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表现了女性对世态情和世态人的清醒解构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穆旦都生活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鲁迅的创作高峰期在"五四"前后,那个时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穆旦则经历了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及文革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不容怀疑的时代,他们都发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怀疑之音,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因此,《野草》的怀疑精神的历史语境具有传承性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和叙述模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文化语境中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传统小说叙事予以了全面、彻底的否定和变革,它转变了小说观念、审美价值取向,更新了叙述方式和方法,改革了小说的形态、作用方式和读者的接受方式,呈现出与传统小说迥异的“现代性”。本文着重探讨20世纪西方小说文体叙述特征的转变及其原因,以及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现代主义小说文体根据不同的叙述特征形成的象征性、意绪性、客观物化等较典型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20.
1940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