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奴作为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对匈奴经济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匈奴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马的驯化起源地域与匈奴及其先民的生存地域存在相关性,其使用马种应为蒙古马种系,而蒙古马又是由普氏野马驯化而来。故最后通过研究蒙古马及其野外祖先普氏野马的分布情况,推定出匈奴的起源地域应为蒙古高原。  相似文献   

2.
匈汉两地间的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匈奴与中原地区之间,随经济军事及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人口也在不断流动。汉初、匈奴冒顿时期、西汉末年还形成过几次人口自南而北的流动高潮,虽障卡刑法仍不能阻挡。人们总是朝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移动。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体质特征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先秦时期非匈奴人群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组群与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但彼此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性.这种复杂性暗示匈奴在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蒙古语,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混合语言.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匈奴确曾"寇盗"过中原边郡,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农业、手工业产品以补充其生活生产所必须.他们之所以南下入塞,有时亦为展示武力,以迫使中原拿出更多的产品.史实反复雄辩地证明,中原对匈奴地区的畜牧、狩猎产品、匈奴对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需求都非常强烈.无比坚韧的经济纽带维系着历史上中华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的紧密联系,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共处同一祖国大家庭的兄弟民族虽曾有过矛盾和冲突,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互为依赖不可分离的同胞手足.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由众多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早期经济主要是狩猎业和游牧业,大约在十二世纪就有了"林木百姓"和"有毛毡帐裙的百姓"的区分,"林木百姓"部落从事狩猎活动,"有毛毡帐裙的百姓"则经营畜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活动逐渐向畜牧业经济转化和过渡."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他们是游牧民,同时又是狩猎民,但他们的经济基础毕竟是畜牧业."显然,这种复合经济,畜牧业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复杂而艰难的生产环境。这是我们正确认识西藏实际,考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着眼点。西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牧业区,畜牧业经济历来是社会的根基和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争取与各兄弟省区同步发展,振兴西藏畜牧业经济则是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以发展西藏畜牧业生产力为宗旨,对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围绕发展畜牧业经济可供选择的途径及对策进行思考,以期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实质是从一种经济活动向另一种经济活动——从占有经济向生产经济过渡。经济活动的形式不能作为原始社会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在占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新石器时代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社会有许多可视为生产经济的先决条件的特质。避开畜牧业的前提和向畜牧业过渡的形式——已有许多文章对它作了专题研究,我将检验农业的前提,将它看作生产经济的支配形式和自然及社会转变过程的开端。总之,农业和畜牧业的确立常和产生于同样社会中的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匈奴社会的管理比中原地区宽松,无以为生的中原贫民、留没匈奴之中原将士的亲属以及边民、奴婢等甘愿冒极大风险逃亡出塞,为的是去谋求生存.虽有障塞哨卡甚至腰斩酷刑却仍禁而不止.至西汉末年,汉廷所设四条恰从反面证明,时从中原北入匈奴谋求生存者已形成潮流.留居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一部分自愿参加了匈奴军队对汉军作战,还有中原人把穿井筑城治楼藏谷技术,以及计课人众畜物的疏记方法等带到匈奴地区.张骞、苏武、李陵等留居匈奴期间都曾娶胡妇建立家庭.李广利之死与殉葬无关.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