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彬翁乃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一位远在异国却钟爱汉语文学的"老外"。他的一系列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言论,近年来被媒体热炒得妇孺皆知,于是,一个原本书斋里的独处者成为公共人物。最近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名家讲堂"上,顾彬教授侃侃而谈,再次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了独到看法。演讲的主旨是作家语言问题,他直言,较之于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的语言(包括母语和外文)均有所欠缺。此言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却代表了从外部看中国文学的一种严肃见解。多年来,顾彬教授翻译了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做工作令国人钦佩,他的结论当是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得出的。至于为何当代作家语言水准会下降,顾彬教授的分析也耐人寻味。这里我们同时邀请了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对顾彬演讲写一篇短文,倘若顾说是一种外来见解的话,那么,王说则代表了一种本土反思和回应。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说得够多了,爱听好话不爱逆言的脾性往往使我们对自己问题视而不见。所以说,倾听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说点不同看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入澳大利亚,文学节是一个重要渠道.澳大利亚的"阿得莱德作家周"、"墨尔本作家节"和"悉尼作家节"等众多的文学节,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翻译家和来自海外与澳洲本土的华人华裔作家,并在文学节上推介他们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历史介绍给了澳大利亚的读者,发挥了两回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作家的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对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身份确认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对原有的以中国作家协会为核心的作家管理行政体制构成冲击,并消解和削弱了原有的文学评判的运作机制和标准,开始产生出更为适应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的体制,其突出表现是自由撰稿人群体的出现.而这些都表明,大众传播改变了作家身份确认的系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入更为市场化的轨道,文学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如何设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并能行之有效,实际上也是高校中文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有共性的难点,而以"走进作家故乡"作为理论预设,引导学生在对作家故乡的实地考察中激活对于文学史描述的想象,产生新的感知与体验,无疑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英语在进入中国话语时,受到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特有事物方面,"中国英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与"中式英语"不同,"中国英语"符合规范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具有现实可接受性.另外,"80后"作为一支独特的语言使用群体,借助网络,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程光炜: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一些在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创作和研究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批评家来参加这个会."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是一个关涉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话题,已经有很多讨论和研究.但是,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话题在今天实际有一个如何"语境化"的问题,即怎样认识当前的乡土小说创作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文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创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给汉英互译造成巨大困难.通过考察美国新闻期刊所采用的针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策略可见,他们的"异化"策略既丰富了英语词汇,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没有造成劣质译品.他们的译技和语言观可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汉译英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的引入或许会让我们对新的情境下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也许是对游走于多种文化语境中的作家所处境地的相对比较契合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家这种不确定的民族身份认同使之具有了不同于主流作家的视角。作家们跨越民族、文化、语言边界的“游走”体验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杂糅型的民族和文化的“第三空间”。多民族文学会通场景中,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亦可表现为多重性与杂糅性。这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学界对当前现实语境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赵艳花 《南都学坛》2004,24(2):53-54
在“关于‘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中 ,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担负着过重的历史责任 ,在整体上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并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特定的历史条件 ,对作为创作主体的 2 0世纪中国作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却只字未提。这种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外部历史条件的作法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 2 0世纪中国作家是完全无辜的 ,从而回避了对创作主体的反思与批判。实际上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在整体上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作为创作主体的中国作家应当负主要责任。在整整一个世纪的精神历程中 ,他们不断地对国民性与自我进行改造 ,但实施这种改造背后的文化心态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尽管他们在作品中采用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甚至是新的观念 ,他们的创作心态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局限之中 ,延续着传统士人的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文化圈的构建过程中,各类文化的共存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发展生态,又昭示着中华民族太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颇耐人寻味.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西藏作家的创作,不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藏族藏地藏文化的丰富特质,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里的关联和影响,这恰是这些作家及其创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心态。从总体上讲 ,孤独心态的存在昭示着古代作家精神需求的被压抑或失缺。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古代作家的孤独形态分为消极性孤独与积极性孤独两大类 ,尽管它们均表征着作家的生命痛苦和生存危机感 ,但是却能够对作家的人格构建和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美,分别举办了中美、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5.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描写"南洋"风景的篇章,其中以"南洋"花木描写与"南洋"建筑描写卓为突出。诗人杜运燮的《热带三友》笔致动人地写述了"南洋"椰、蕉、木棉的尤异姿态和精神内涵。"南洋"的佛塔寺可谓"南洋"文化"超机体"的一个泛例隐喻,而新加坡的"鱼尾狮"则是"南洋"文化记忆库里最微缩典型的一个特案象征,两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代表性视界具体而微地诠证了"南洋"建筑风景全部文化归属性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存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作家,以深沉而理智的历史主义眼光审视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土地,在整体性的审美视野中生发出"小城"这一历史文化形态,并从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多维角度,将其上升为审美本体和哲学本体,从而探索出现代作家博大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哲学进入近现代的自我转型期以来,特别是谋求其在本土的自主地位与国际性的世界化的时候,其超语言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有人梦想着在"语言分析"中解决中国哲学的一切问题,愈加暴露出中国哲学在现代化与世界化过程中的两难抉择与尴尬处境.如何使人从语言之外了解中国哲学的言外之意,此道正需探讨.从茶道建立世界性或国际性的中国哲学的"一期一会",是一条以审美经验和亲身体证的方式进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绿色通道",它很可能成为中西方哲学或世界哲学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对话"或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经济伦理体系必须要考察其"路径依赖",即改革前计划体制下和几千年的文化背景这个"新老传统",它对当下经济活动和建构新的经济伦理体系既是动力效用的文化资源又是造成问题和障碍的消极因素.本文揭示了政府行为企业化与政府官员计划体制职能观,权力商品化与官本位观念,市场信用危机与"传统信任特性",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家文化"负效应等经济伦理问题与"新老传统"消极影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