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末叶刚刚降临,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了空前的曲折,马克思主义经受着严重的考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积极创造,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建设充满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是建立在其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其盛行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支撑其高生产的需要,其后果是人自身的异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问题在于颠倒了人的需要、满足、商品和幸福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与人的真实需要毫无内在关联的异化消费和异化的生存方式。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建立劳动幸福观,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理论对于我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克制人类的贪欲,反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树立劳动幸福观和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科学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变化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哲学逐渐取代了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关注点开始从内在的"科学认知结构"转向"科学的外部因素"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这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哲学美学思潮所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是在反传统哲学中行进的。这种造反姿态已在上一世纪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中初露端倪。如郭尔凯郭尔攻击黑格尔的理性体系时说,一种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但是不能有一种人生的体系;对上帝来说,实在本身...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国祥 《学术论坛》2005,42(1):155-15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作了界定,然后从科学发展引发的危机上说明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照和渗透,再从两种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和时代发展潮流上说明两种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指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观照当代科技的社会研究理论的新发展,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创新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机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在社会关系分析基础上,在理解科技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比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更具有针对性。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从历史与地域等大尺度背景中统摄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术影响力,对阐释不同制度下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深化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西方科学观经历了由现代科学观向后现代科学观的转向 ,这一转向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费耶阿本德 ,文化哲学家海德格尔、罗蒂等实现的。本文试图立足于当今科学发展现实 ,在对现代科学观与后现代科学观进行双重反思与扬弃的基础上 ,建构一种新的科学观。   一、对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的双重反思  文艺复兴之后 ,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使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 ,认为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无条件地渗透于人文文化领域 ,去分析、解释各种人文文化现象 ,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观的萌芽。 19世纪中…  相似文献   

9.
占毅 《南方论刊》2009,(11):66-67
21世纪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之中。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正变成“地球村”,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科学与伪科学、宗教与邪教、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等让当代年轻的大学生们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专门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与引导,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百科全书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还没有具备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明确定义,但在众多文学评论者的关注和探讨下,以及具有理论自觉性的小说家的探索和实践中,当代西方小说呈现出百科全书化趋向这一事实毋庸置疑。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叙事具有不同的特征,它的出现是小说家在传统经典小说没落后另辟蹊径的成果,是对小说无限可能性的执着追求。界定其范畴,并评价其经验和教训、成就和问题,可以使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突出表现在:从建设的方法论出发,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重视民族的创新精神,并以此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科学引领,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要科学引领社会思潮,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当今主要社会思潮。科学引领我国当今社会思潮,应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相统一,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坚持科学分析、区别对待,着力提高引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扩大引领的群众基础;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增强引领的实效性;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为引领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初露端倪吸引了众多学者从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关联视角展开争论。从生态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审视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转向,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这次理论转向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还原了生态学向度,对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二者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否面对21世纪世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作出自己的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最新发展理论形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展开批判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和素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在当代大科学形成和发展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大科学的哲学反思,是立足于当代大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时代性发展。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马克思科学观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透视当代大科学的大视野、大观念、大思路、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发展上,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规定。一、马克思主义的大科学观是关于当代大科学的系统观当代大科学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特征,突现了当代科学体系的系统性质。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中华民族主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因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重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实效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力与阐释力、厘清异质价值观以重构文化生态场域、以制度建构推进教育机制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疫灾与伦理生态构成变动关系:在自然生存时代,疫灾对生境破坏呈偶发性、易逝性和易恢复性;进入人力生存时代,无限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掠夺生物资源的伦理生态学方式,成为疫灾大流行的动力性根源。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须重建生境导向的自然-社会伦理生态体系:第一,应重新认知疫灾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改变无限论观念,重建限度生存信念,使生产和消费促进生境恢复;第二,应解构技术主义,恢复生物和文化调适方式,恢复生物调适,就是运用生物规律来化解人类与环境、生物、自然之间的对立,引导人类遵循生物原理,服从自然之生生法则;第三,重塑文化调适,就是再造人类节制能力,尤其节制无限膨胀的利欲生产和人口生产,这是从根本上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方式和社会伦理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都市文化与当代欲望化写作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的舞台动作在对虚化、抽象化的追求中,与舞蹈建立了某种亲密关系,使当代实验性话剧的舞台动作出现了某种舞蹈化倾向。歌舞化倾向使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突破了“话”对话剧的束缚,增强了话剧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潘军 《江汉论坛》2004,(4):14-17
人 类 的 经 济 活 动 领 域 既 是 社 会 系 统 ,也 是 自 然 界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具 有 整 体 性 、食 物链 网 、竞 争 与 共 生 并 存 等 生 态 特 征 ,因 此 它 的 发 展 也 必 须 遵 循 生 态 系 统 的 基 本 规 律 ,才 可 能 走向 一 条 可 持 续 发 展 之 路 。 按 照 生 态 系 统 的 要 求 ,经 济 发 展 应 当 考 虑 到 长 期 的 生 存 问 题 ,必 须 培养 自 己 的 关 键 物 种 ,保 持 物 种 的 多 样 性 ,求 得 系 统 的 共 同 进 化 ,在 经 济 管 理 中 必 须 保 持 系 统 的良 好 生 态 特 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