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术探索》2013,(5):F0003-F0003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一书是作者对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它以哈尼族最具特征的“昂玛吐”祭寨神活动为切入点,对哈尼族文化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是一部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最具有权威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哈尼族起源于古代青藏高原的羌族的“南迁说”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角度论证了“土著说”观点。作者认为,哈尼族是以云南红河流域哈尼先民为主体,吸收、包容了本地区彝族、白族、瑶族的部份先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四川、南京一带迁来的汉族,逐渐融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分布着上百万亩气势磅礴、壮丽独特的梯田。这是哈尼人民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凭借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是活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它不仅是哈尼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景观遗产。为了让哈尼梯田文化走向世界,2001年1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了“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推进“中遗”工作。目前,哈尼梯田已经进入了中国政府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了早日使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赴元阳县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核心区进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多学科专家主题调研”活动,专家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与中遗工作进行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新思路和理论支持。为此,本刊特组织、编发这组笔谈,以期有更多的人关心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与申遗进程,并以此献给即将到来的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相似文献   

5.
四季如春的昆明、风花雪月的大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神秘的泸沽湖、美丽的西双版纳,还有人间香格里拉德钦,构成了七彩云霞中的云南。 云南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而节日也显得丰富多彩。傣族的泼水节已久负盛名;苗族的花山节(农历一月三日),主要有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彝族的火把节,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的时  相似文献   

6.
《中文信息》2007,(12):47-47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般举行3—5天,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分给各家各户吃。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麂了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  相似文献   

7.
从哈尼梯田的特点谈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它巧妙地利用了特殊自然环境下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把平原地区的农耕垦种技术移植到高海拔山区,在哀劳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数百级水田依山迭层而上的壮观景象。这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并已然成为人类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一般的文化遗产不同,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有它自身显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男孩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男孩节与人日节、上巳节、七夕节、重阳节一起,被称之为日本的五大节日,因此,日本人民对过男孩节是十分重视的。日本的男孩节和我国的端午节有些风俗相似,不过男孩节的日子不是在阴历的五月初五,而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  相似文献   

10.
水平     
步尊 《快乐青春》2014,(4):94-95
小芳从护士学校毕业后,到一家私立医院干临时工,可她的手艺实在太差了,上班快一个月了,连一次点滴都没扎上过。这天,院长把小芳叫到办公室,训斥道:“今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不能给患者扎上液,你就卷铺盖走人!”  相似文献   

11.
《中文信息》2007,(6):152-152
中华5000年洁瀚的历史文明中,中国皇陵绝对是举世瞩目的“奇迹”,蕴积着“天人合一”“淡泊宗教的人本色彩”。在悠悠岁月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六月刚好也是儿童的节日,相信这期的专题能够丰富他们的历史人文知识。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是家长会错过我们这期的精彩吗?如果您也酷爱历史人文还会错过我们这期的精彩吗?6月一览中国l0O皇陵.让我们也君临天下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生活着120多万哈尼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梯田稻作文化,并形成一个人地和谐共处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营销比较薄弱,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元阳梯田的旅游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市场,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红河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树建旅游支柱产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民把每年的三月三日定为祈祷、祝福女孩子茁壮成长的节日。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所以,这个节日又称桃花节。女孩节在日本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早先这个节日,只在贵族和武士阶层中隆重举行。节日这天,要用桃木雕刻小偶人,放在女孩子的床头或枕  相似文献   

14.
火把节是云南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一度成为全省性的节日。“目前欢度火把节的民族有白、彝、纳西、傈僳、拉、普米、阿昌、哈尼等族,人口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火把节也是云南影响最大的节日。作为古俗,历来引起关注,元代李京就曾对此调查研究,元代以后的各种志书多有记载。近代学者名家多有研究,都注意节日的来源问题。对于它的文化含义却始终被忽视。为此,本文把火把节纳入古代汉文化的范围,试对节日的性质和诸项节日活动的文化含义进行探讨。研究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节日的性质,二是节日中的诸项活动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 为了便于系统认识哈尼族服饰文化全貌,有必要先将纺织过程略作论述。 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哈尼族的历史未能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直至建国前夕,手工业尚未与农业最后分离。自然经济观念指导下的一切生产活动,只是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所需为目的,男耕女织、无求于人,从而纺织便成为哈尼族谋求衣着自给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活动内容,而且全由妇女承担。它既是哈尼族女子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又是衡量她们的智慧和理财治家本领的重要尺度。纺织技艺的优与劣往往被列为评定女子身价的标准。妇女们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必须以坚强的毅力学会纺织和制作衣服的熟练技巧。哈尼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特别纯洁美好的妇女形象,都是会纺织的妇女。 40余年前  相似文献   

16.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7,(12):142-145
薄荷片推荐: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蚌族聚居区,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西昌市的凉山彝族同胞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捧跛、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新年前夕     
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占用了继承古代新年节日名称“腊月”的大部分时间。新年前的庆祝仪式的象征可能是腊月的第八天,这可上溯到古代“腊”的节日。4世纪时长江中游地区在这天举行假面具舞,边走边跳,这象征驱逐妖孽,以及给家庭中的祖先和神带来“牺牲”,祈求恢复土地活力。那时俗话说:“腊鼓轰鸣,培植春天的草。” 中世纪“腊八”的礼仪深受佛教的有力影响。那时,在佛教的历法中,这天要领悟佛。中国北方寺院里的和尚在这天举行冲洗佛像的仪式并准备特殊的素粥,即“七宝粥”。在民间不久前曾广泛流行认真准备“腊八粥”的风俗。富裕的家庭主人用12种成分做成它,有不同禾本科植物的米。即长期专门保藏在食库里的“旧大米”、枣、栗子、扁桃、豆子、扁豆、李子、松子、核桃、西瓜籽、豌豆及水百合的内核等等。在广东省“腊八粥”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越南哈尼族的历史传说、族源、族称、迁徙和父子连名谱系等内容表明他们和我国哈尼族同源,而且是并从中国云南南部和老挝西北部迁徙过去的。最早的迁徙发生在公元8世纪以前,最晚的迁居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这种不断的迁徙,最终形成了越南哈尼族现在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文信息》2008,(5):108
在维吾尔语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起来是坟园的意思,原来这个村确有一个大坟园。玛扎伯哈石窟的名称正是来自这个村名,因为两者的距离十分近,石窟就在村西南不到500米处的山坡上。从地理位置上看,玛扎伯哈石窟位于克尔希村的东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