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商标权刑法保护已越来越受到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重视,而刑事法律中有关侵犯商标权犯罪的刑法规定明显影响商标权保护力度。但二者相较,两岸侵犯著作权犯罪立法特点和罪名、犯罪构成、以及刑事处罚上各有千秋。通过比较,大陆应借鉴和吸收台湾地区有关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先进之处,以便加大对商标权的刑法保护,完善有关治理侵犯商标权犯罪刑事法律。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努力谋求商标权保护制度国际化的相近背景下 ,商标权立法有不少共同点 ;同时 ,在商标注册申请人、注册商标的范畴、注册商标的原则和注册商标的在先权利、注册商标的审查与核准程序、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等方面 ,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对两岸商标法制度 ,尤其是在上述问题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正确认识大陆与台湾地区商标权立法的现状 ,藉以增进相互了解 ,彼此借鉴 ,进一步推进两岸商标权立法的国际化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3.
韩国"辛奇"泡菜依赖于韩国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已成为韩国的一张世界名片,强烈冲击着我国农产品商标权保护体系。我国农产品商标权保护体系由于保护主体的意识淡薄,保护制度不健全,国内立法与国际社会不衔接,条文规定分散不统一,在保护战略中不注重发挥品牌优势,导致农产品商标权的申请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匹配,不能充分体现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严重制约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农产品商标权保护的立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推行海外战略,维护我国的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商标权的行政保护,是国家商标行政管理机关运用行政手段对商标权予以法律上的确认与授权,对商标权权利归属纠纷进行审查与裁定等。我国商标权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对商标权侵权案件进行行政调处、行政执法。我国对于商标权的行政保护,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并建立了相应的行政保护队伍,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问题。本文根据加强商标权的行政执法实际情况,从加强商标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商标权是依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产生,它既享有法律上所赋予的权利,又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本文对商标权的产生、对商标权的保护和限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商标法应健全民事赔偿责任制度,运用民事赔偿责任的理论,更能充分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同时指出,法律规定对商标权的保护和限制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生产、创意和营销模式。台北"老房子文化运动"沿着活化文化资产的思路,将历史建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赋予老房子新的生命力。以阳明山美军宿舍群为例,老房子更新与再利用的过程与成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发展与保护同等重要,文化遗产的不断新生才能帮助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侵犯商标权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加强对商标权的保护,特别是刑事立法保护,是法学界及司法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达娃商标争夺案凸显了中外合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商标权保护风险,包括持股弱势地位引起的商标权丧失和商标权利的转让与许可问题、合资方竞争关系导致的商标弱化以及应对商标争议解决所出现的法律风险等。中国企业应提高商标权保护意识,选择合适的商标权法律保护途径,政府也应扶持企业加强自主商标保护。  相似文献   

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商标权有关的商标产品的平行进口现象日趋增加。理论上对商标产品平行进口行为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相关国际公约没有明确具体规定,我国有关立法也处于空白。本文在分析商标权的独立性和地域性的基础上,结合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立法与实践,提出商标产品的平行进口行为,对于进口国的商标权人具有明显的侵权性。我国应在商标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商标产品的平行进口,以严格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有例外规定,以适应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专利标记或者专利号是专利权人标注在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包装上,以表明该产品是专利产品或者依据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特定标识。海峡两岸的专利法关于专利权人标注专利标记或者专利号的定性具有明显不同:大陆地区专利法将此作为权利对待,台湾地区则将其作为义务规定。在《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签订并生效以后,海峡两岸同胞或者企业必定需要通过对方管道来寻求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保护。通过比较海峡两岸专利法在专利标记属性、专利标识作用及其效果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最有效的专利标记标注模式应是大陆专利法与台湾地区专利法关于标注专利标记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人是否承担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关系到消费者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的保护,而且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地制裁这些违法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小额诉讼、团体诉讼、选定当事人诉讼和民事公诉制度,形成了消费者、消费者保护团体和政府共同参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体系,对完善大陆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现状、特征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的现状、原因与基本特征。分析发现:重大疾病类、交通安全类、政治信仰与文化冲突类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最多,自然灾害类、重大疾病类和交通安全类旅游安全事故导致游客伤亡最严重;总体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较为安全,但大陆居民自身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十分突出,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大陆居民旅游安全影响较大。进而提出了加强旅游安全输出管理、提高旅游安全保障水平、完善赴台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因为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与台湾地区繁荣及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台湾地区破产法也比大陆破产法完善。台湾地区破产法不仅设计了一套严密完整的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如债权人自治制度、破产管理人制度、不诚实破产犯罪制度等,而且设计了一套体现现代破产立法趋势的保护债务人利益的制度,如破产免责制度、自由财产制度等。上述破产制度正是大陆破产法不完善甚至尚付阙如的地方。因此,研究、借鉴台湾地区破产法律制度,对于大陆破产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有利于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事业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保护地居民的使用权、财产权、人身权、文化权利却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这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有密切关系。当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地居民权利保障上存在管理体制不清晰、居民参与机制不健全、补偿机制不明确、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为切实保障我国自然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必须加强我国相关立法,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居民参与机制,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环境危机时代,对环境人格利益的内涵进行理论阐述重要性自不待言。实践中,由于中国对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机制。众所周知,权利是保护利益的最佳路径,那么环境人格利益当然也可以进行权利化的保护。首先,环境人格利益的权利化保护应当对环境人格利益进行类型化界分,将其界分为物质性环境人格利益和精神性环境人格利益,前者主要通过民法路径予以权利化保护,后者主要通过环境法路径予以权利化保护,由此构成了环境人格权之体系化保护。其次,应当对环境法上保护精神性环境人格利益的环境人格权之起点、终点和范式予以重点学理探讨。最后,通过以环境容忍义务为参照对保护精神性环境人格利益的环境人格权之限度予以学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住宅小区的车位(库)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动产,应该按照物权公示公信原则进行权属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为了建立统一的车位(库)登记制度,需要清除理论和制度上的障碍,包括认可车位(库)作为独立物的法律属性,明晰车位(库)的权属确认规则,并且允许车位(库)取得土地(地下空间)使用权。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中,应该统一登记机关,将车位(库)所有权和抵押权等他项权利纳入登记范围,同时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业主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农民权益保障是指防止权益受到侵害,确保权益最终实现的制度化保护.当前农民土地权益和城市农民工的权益问题最为突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城市农民工不应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其合法权益应该予以保障.要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维权事业.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内保护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颇具争论。实际上 ,人权不仅具有国内性质 ,而且具有国际性质 ,因此需要通过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渠道来加以保护。人权的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是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 ,任何试图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可能损害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国家的主权。正确认识二者的辨证关系 ,有助于积极承担国际人权条约义务 ,对人权实施有效的保护 ,促进国内民主法制建设 ;同时也有助于坚持国家主权原则 ,反对一切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中國內地分別與台灣、香港、澳門三個地區之間人才流動的现狀、制度與政策安排以及前景。兩岸四地人才流動主要表現為港澳台居民基本可自由在內地就業,但港澳台對大陸人才的流入還有相當多的限制,尤以台灣為甚。澳門的人才市場對內地居民在港澳台三地中是最開放的。香港只開放高層次人才市場,對非專業技術人才和家庭傭工還沒有開放,未來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台灣基本還沒有向大陸居民開放人才市場,未來政策主要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台灣政權的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