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庆邦着眼于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多年来坚持书写农村题材和普通矿工的平凡生活,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则将创作视点转移至进城打工的保姆群体,不变的是他对底层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及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思索。不论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煤矿叙事所呈现出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还是“保姆在北京”系列小说中空间权力对进城乡下女性的规约与限制,都表现出刘庆邦小说明显的空间意识,也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诺娃是苏联战后文坛创作日常生活题材小说的先驱人物 ,她的艺术视野主要集中在小人物及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复杂个性特征和精神道德冲突。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宛如一幕情节生动 ,表演真切的话剧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女工绘》是一部关于女性矿工群体的记忆文本,其创作源于作者不能忘却的煤矿生活记忆和对女性矿工群体的爱。小说在对煤矿日常生活的再现中,表征出作者对煤矿工业生活的记忆和爱恋;在展现华春堂形象的过程中,再现了青春记忆中的爱情之美;同时在日常生活叙事中,揭示被遮蔽的创伤记忆,表现出对青春之美的惋惜和对命运的感叹。小说蕴含多重爱的记忆和深层的历史意识,在政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空间中,彰显生命与存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小人物的研究在批评界长久缺失.透过宏大叙事和典型化原则理论,可以洞见到作家在避讳许多文艺禁忌的同时对小人物的语言、爱情和吃喝描写达到自由纵情的狂欢境界.狂欢式写作揭示十七年时期小人物的生存本相和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中最早成名的一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他的小说中,由于大多是对台湾普通人特别是“小人物”命运的关心,使他的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唤醒了许多沉睡的台湾人,赢得了“小人物的代言人”的称呼,被认为是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的作家,始终洋溢着迷人的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题材多取于当时社会的下层,主人公大都是市井小民或普通百姓。本文从柳宗元传记文学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上探讨了“小人物”等弱势群体的人文价值,记述了柳宗元对真、善、美的人文追求,以及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小人物通过自身抗争并获取胜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叙事模式。从历史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叙事的过程中,小人物意象的建构在影片基调铺垫、故事叙述推动、主题内核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艺谋执导的《影》和《满江红》皆讲述了小人物与皇室强权抗争的故事。两部电影中强权下的“刺杀”母题、小人物悲剧命运特征以及人物本体蜕变过程的共同点,以小见大地体现出古装题材电影中小人物意象建构所运用的叙事模式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江淹《杂体诗》非其本色,甚至主张将拟古诗与其他创作成就分而论之。考察江淹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江淹早期的其他作品为《杂体诗》作了题材上的准备,成就了其“诗体总杂”的创作特色;而其他模拟作品“学古制今”,则培养了江淹“善于模拟”的创作个性,为《杂体诗》的创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美兼善”的理论导向和实际创作,使《杂体诗》成为了体现江淹“本色”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矿工题材,多少年来就有艺术家用画笔去讴歌他们,外国有,中国也不少。艺术史上有一批大师画过矿工,如库尔贝、凡高、柯勒惠支等,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高度。虽然以前写生到过不少矿区,但这次走进南梁煤矿写生的记忆是深刻的,在我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难以抹掉的重重一笔,尤其是下井体验,大大地加深了对煤矿工人的理解,同时也颠覆了对传统矿业的印象。矿工是可爱的,我喜欢他们的质朴和坚韧,无论  相似文献   

10.
刘庆邦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擅长在小说中建构空间,和众多作家一道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和城市空间的书写,而且建构出极具个人色彩的矿区空间。刘庆邦的小说空间既关注地理又关注人文甚至是人物心理,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从文学地理学和叙事空间理论出发对刘庆邦小说中的空间建构进行解读,并探讨小说三重空间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师陀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其长篇作品题材遍及乡村和都市,内容广博,记录了一些来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历程。他的创作自始至终牢牢抓住底层人物进行描写,同时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唯美”、“诗意”是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他在作品中展示苦难,礼赞面对苦难时人所保持的美的姿态。纯美小说系列呈现给读者一个充满了诗与美的苦难世界。但是,近于工笔式的写作手法,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苦难题材,颇有些神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成为曹文轩创作的缺失之处。  相似文献   

13.
矿工题材,多少年来就有艺术家用画笔去讴歌他们,外国有,中国也不少。艺术史上有一批大师画过矿工,如库尔贝、凡高、柯勒惠支等,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高度。虽然以前写生到过不少矿区,但这次走进南梁煤矿写生的记忆是深刻的,在我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难以抹掉的重重一笔,尤其是下井体验,大大地加深了对煤矿工人的理解,同时也颠覆了对传统矿业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刘庆邦是当今文坛坚持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之一,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审美追求.他作品中的复仇场面并不轰轰烈烈,而以灵魂拷问和精神逼迫的方式达到目的;由于父亲的缺席,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残缺美,一种辛酸的温馨美;无论复仇还是残缺,都不表现得激烈或是凄婉,而有一种韵味包涵在里面,就像火山不爆发出来,却始终让人感到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巴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和良知的作家,其作品从未放弃过对光明、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探索与追求。通过对其后期作品小说的分析,阐述了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并对他的“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通俗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7.
研读刘庆邦的小说,可以清晰地发现他的创作沿着农村和煤矿两条线的脉络。作家早期生活的苦难经历、中原文化的深厚土壤、农村生活及与在此基础上提升的矿工生活的深刻烙印,成为作家尽情叙述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鸽子》、《低音提琴》和《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的三部力作,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学含义。文章试从“存在的孤独与荒谬”这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三部作品进行分析,为这三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一种途径。另外,聚斯金德的这三部作品还继承了西方书写小人物——即“局外人”的传统,他的“局外人”作品又有着独特的寓意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集《小日子》叙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作者张鲁镭通过重新诠释底层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常被忽视的那部分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借此发现了小人物、“小日子”独具的“俗气之美”.  相似文献   

20.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