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贻斌长篇小说《火鲤鱼》,运用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魔幻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乡村社会几十年发展变迁的美丽而宁静、喧嚣而忧伤的风俗画,表现了卑微乡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幸福的勇敢追寻,是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2.
《火鲤鱼》是姜贻斌的一篇归乡文学新作,浸染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反思。在写法上,它继承了归乡文学的传统,以归乡的模式,突出中年还乡者在梦和现实中的挣扎,试图依靠回归故乡来寻找精神家园,并对乡村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进行了反思;在情感倾向上,它是对乡土抒情传统的回归,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依恋,抒发了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呈现了寻找心灵家园过程中的爱和痛。  相似文献   

3.
姜贻斌的长篇小说《火鲤鱼》,以一种同情和敬意的心态构筑了一代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生活的艰难,归宿的凄凉,简单的知足,高贵的守护,矛盾地集结于他们一身,他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体农民的象征。作品以类型化的平面化叙事方式展现了他们相同的境遇和归宿,这些面目、境遇、归宿几乎接近的个体构成的群像,成为中国末代传统农民的历史浮雕,极具历史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姜贻斌是文学湘军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作家。他坚持草根叙事,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细腻的笔触伸入社会的细小事件,凸显现实的冷酷和沉重。与此前的创作相比,其长篇新作《火鲤鱼》透露出更温驯、更柔和、更温馨的基调,尽管仍然有残酷叙事,但残酷中有亮色,有温暖;尽管仍旧有尖利,有撕裂,但不再直接,不再那么疼痛。作为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作家,姜贻斌不断运用幻觉,不仅将幻觉的功能放大,而且将放大了的幻觉反复出现在文本的细节处,使读者产生了幸福的期望,也使文学彰显了更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冯雪峰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火狱》本为一篇优秀的杂文,却在50年代中后期受到错误解读并成为作者获罪的重要依据。因此恢复作品的本来面目和应有价值十分必要。而仅从一篇杂文去寻找造成冯雪峰命运的原因而不从更深的背景等方面寻找答案,这种回顾和总结也没有太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火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周易》中就有火是化育万物的学说;通过离、同人、明夷三卦为代表阐发《周易》火文化;社会沿革的历程中,与火相关的现象,蕴涵的巨量历史文化信息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华夏的文化像火一样生生不熄。  相似文献   

7.
《火与冰》以其朴实的语言、短小精悍的篇幅,深远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都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在诗中,弗洛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来揭示他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诗篇,诗人清醒地向世人传递一个哲理:火和冰如同人性的两级,人类若丧失理性,走向极端,结果只有一个:毁灭。藉此弗罗斯特试图让世人清醒,遏制欲望,停止仇恨,让善良的人性回归本真,从而创建一个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8.
《火与冰》以其朴实的语言、短小精悍的篇幅,深远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都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在诗中,弗洛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来揭示他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诗篇,诗人清醒地向世人传递一个哲理:火和冰如同人性的两级,人类若丧失理性,走向极端,结果只有一个:毁灭。藉此弗罗斯特试图让世人清醒,遏制欲望,停止仇恨,让善良的人性回归本真,从而创建一个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奥尔特经过细致研究,对《苍白的火》这一堪称颠覆以往小说形式的独创作品给予了深入解析。奥尔特认为,《苍白的火》是当代自我意识小说的一个重要作品,始自塞万提斯的自我意识行为的双重性以及照镜子般的自我意识设计,在纳博科夫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而且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即真实的和幻觉的、准确的和歪曲的、直接的和魔幻的感应均随处可见。《苍白的火》的四个板块的结构,堪称嬉戏般的循环式感应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文学作品与电影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反映人类情感的本质。在现代,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获金麒麟最佳影片大奖的《暖》是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删掉了小说中许多的苦难与残酷,留下了淡淡的惆怅,给人许多甜和涩的回忆,以致使原作犀利尖锐的批判演变为一种温情脉脉的忏悔。  相似文献   

13.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论《水与火的缠绵》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女性意识,她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观照和表现女性的生存本相。在其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中,女主人公曾芒芒从叛逆到挣扎,从幼稚到成熟,收获着教训与经验,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正是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象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最早经历的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穴居生活。猛兽、严寒,肆意摧残人类脆弱的生命,人类成了自然的奴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四处是点评纳兰及其词作的。他紧紧把握住纳兰词的情感底蕴,深刻挖掘其真切凄婉的艺术境界,使人认识到纳兰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根植于吉安民间沃土的灯彩《鲤鱼灯》,流传于吉安县固江镇泸水岸边的棚下村。《鲤鱼灯》作为灯彩节目表演,开始于150年前,最后一个传人为何振辉。  相似文献   

18.
《秦·火》试图呈现社火民俗,以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它没有全面展示社火及其文化意义,却主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说明影片对社火的信心不足,期望以人情味博得目光.在发展传统文化中,文化血统论还有一定的市场.这部影片试图纠正这种认识,传播一种关于地方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观念,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弘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发展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国内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地方既想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又担心这些文化的归属权被他人控制,从而削弱当地的文化魅力.这就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文化时面临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以当代中国海军建设发展为背景的大型当代军旅电视剧《火蓝刀锋》由中央电视台、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手打造,讲述了海军某侦查大队战士训练、侦察以及与国际海盗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被誉为"海军版《士兵突击》"。本文通过对这部热门电视剧的构建方式与叙事要素的分析,来探讨该电视剧的风格与形式,并总结出其成功的要素,从而由此展开对当下国内精英电视剧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在居延破城子发现的《塞上蓬火品约》是研究汉代烽燧制度以及边塞防御系统的重要文献,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对这封文件的性质,一直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均有误区,本文研究后认为,品约即品程,又叫科,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内部的办事标准和人员行为准则,后来发展为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