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3.
孙海平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杂记>等系列文化散文,创作的主旨在于思考人生、品味人生和探索人生,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文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自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怀着对民族和时代的双重真诚,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感叹、品评、反省,以开阔的视野,对民族文化人格进行反省和探察,试图揭示崇高的人生态度,力求构建走向开放的、更具现代意义的、健全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4.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5.
王维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106-108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散文” ,是因为它充溢着哲人的思辩、学者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尤其在《行者无疆》中 ,废墟作为其特有的审美意象 ,已经从一个个单纯的物质形态成为由人类文明和历史长河不断积淀下来的文化意象 ,成为傲然于物外而又永恒于时空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具有广博的历史内容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他的浩然华章,激扬文字,纵横古今,将读者领引进五千年的生活情境中,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去感受冷暖,在阳光月色下去品味文化,在苦辣酸甜中去玩味人生,在清醒、冷静、理性的状态下去探索历史、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因由所在。他启示人们,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向自立,怎样来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怎样使中国文化在中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俊锋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余秋雨利用其学者身份一路且行且写.在他的纵横想象中,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他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也对其创作形成了制约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8.
汪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7-30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 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 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123-126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穆厚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8-30,49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12.
王钟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1-11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145-148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余泽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韩愈散文的语言语势具有理充气盛,严密雄辩、奔放有力的特质,在这种语言的表象下面潜在的韩愈精神个性——直面中唐社会的危难,以文学力挽儒家集权社会的衰亡 相似文献
15.
王彩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5):19-22,37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林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135-138
回首中国当代散文走过的历程,余秋雨无疑是一个大手笔,他坚持着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取胜,因此他要远远近近呼喊几声.余秋雨痛苦、焦灼、激愤地拷问着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历史命运,试图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然而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却在重重矛盾中禁锢了自己理性的光芒.他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追求中,踯躅在精神的苦旅中,追求着灵魂的飞翔. 相似文献
17.
穆厚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28-30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和世纪之交世人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的真切体味,这也就决定了《千年一叹》的叙述主题是以"救亡"与"启蒙"为目的寻访人类古文明.而在《千年一叹》的叙述话语中,作为其"叙述语"和"转述语"的交替运用,不时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余秋雨则以"导演"的身份走到舞台的中央而直抒胸臆,以他对"文明"思考的叙说来感染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思.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南洋散文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成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1):75-78
郁达夫南洋时期散文分为记游、记事、记人三类 ,这三类散文贯穿着“一切以抗战为中心”的共同主题 ,充满时代气息 ,是其散文创作中极富有思想性的部分 ;在艺术上也由早期的主观抒情趋向于客观的写实 ,其创作的量虽少 ,而仍有值得注意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