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家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化、秩序维护、风气塑造、社会治理、文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辩证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家国文化蕴含的立德修身、睦亲齐家、爱国如家、家国一体、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之道,要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活家风家训的社会治理功能,筑牢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升华“天下一家”的大同情怀。这是对中华家国文化精髓的创造性阐释和运用,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画好同心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推动全球发展正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家“天人一体”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经过本土化之后的释家“众善奉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时所得出的独到见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启示价值和践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大同思想和《大同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最早形成于1884年。当时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作为知识分子,他急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青年时代游历香港的见闻,让他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组织形式,政府是管理国家的机器.国家本来就是国民自己的组织,政府本来就是服务于国民的,但是当国家被皇帝用武力占为己有后就成了他的王朝,政府也就变成了皇帝的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江山易主、政府换届,而不是国家灭亡.社会分层是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为划分的社会层次也并非只有按财产划分的阶级一种,形成国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形态,文明只是文化的精致形态."国家形成"不等于"文明起源",国家的起源的途径是多元的,文明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起源与演进的序列和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都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理念,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一是从“体”外关系转向“体”内联系。不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外在关系,而是将其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种内在联系。二是从“控制自然”转向“遵循自然”。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向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是从“发展生产力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转向“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提升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民生主义?孙中山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①可见,尽管民生主义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孙中山首先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政治思想学说提出来的。对此,从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也可以得到证实。也正因为如此,民生主义不仅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承继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③,进一步了解民生主义,特别是它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本文对这一学说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道德文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些传统道德思想产生于遥远的过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的色彩,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中一些道德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文明、进步的光辉。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道德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有效的治国方略,这对我国目前施行“以德治国”方针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传统道德及其教化方式人类对道德在社会生活包括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目前的资料看,“德”字最早出现于西周的…  相似文献   

10.
元典的马克思主义虽从西方传入,但经过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并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本属于异质的文化思想如何在中国成为可能,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一般说来,文化的路向从其原生形态及其以后,地域、民族、时代之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超越过程。文化的差异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就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来说,它“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一种提倡王道的民本的君权文明,一种崇尚人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重要命题之一的“和而不同”是中华先民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所蕴涵的崇尚和平、强调和平、尊重不同文化、提倡共同进步的精神 ,对 2 1世纪的人类发展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蕴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多次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理论观点,彰显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特性。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重要论述汲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政德文化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形成了“中国梦”“精神之钙论”“初心论”“官德论”以及“实干论”等重要论述,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话语底气,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促进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顶天”与行动“立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一般把文字的产生、冶金术的发明、城邦或都市的出现看作是文明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又往往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 ,许多学者都认为文明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本文作者认为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生产性的生产———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的形成 ,这两种技能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类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 ,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 ,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术界多认为起源于黄帝时代。本文认为 ,“农业革命”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革命 ,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环。中华文明起源也一样 ,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分别从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来论证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论证炎帝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时代应该是炎帝时代  相似文献   

14.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24,(1):26-34+177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即受费尔巴哈影响下的合乎人性的自然思想,这是带有哲学浪漫主义意味的自然;先在性的自然思想,从中可以理解人的活动的有限性;人化自然,在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意蕴;作为外在强制力的自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强制性,这是一种“似自然性”意义上的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就是他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养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粗取精、继承超越而发展起来的,使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坚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江也川 《学术探索》2023,(5):112-119
晚清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仅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也令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康有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正是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在其上书变法、奔走呼号,不断探索自强救国之道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而来。这一思想会通古今、融贯中西,既有对孔子“华夷一统”的民族观的继承,又有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倡的“优胜劣汰”法则的吸纳。其中对于合群团结的强调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雏形,已映现出康氏的立宪主张和大同理想下有关民族思想的自觉认识和整体意识。康氏将中华民族视为文明连绵不断的历史共同体、各民族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先觉的民族思想认知对当下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也需要文明休闲.因此,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和合文化与新发展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华和合文化与新发展观具有某种内在统一性。和合文化可以为文化主导型的新发展观所用。其有价值的思想主要有:①整体系统观。一种以整体上认识,改造世界的整体系统思想,这与重视社会全面协调的新发展观相一致。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发展观恰恰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超越了人类中心。③人与自然和合观。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也与主张人、社会、环境、自然高度和谐的新发展观一致。④“和而不同”。即世界多样性原则,这同样与摒弃单一、片面化发展的新发展观一致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太和”、“中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及古今两种文明的差异。凡此种种,对我们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循环观与农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事物循环运动的一个基本认知.循环观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农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循环思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循环观念引导了具有时候型特征的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