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一些人格因素之间的预测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就此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从个体发展或社会教育的角度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应着眼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群体环境,并在尊重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自尊的人格素质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分析结果,对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旨在为开发测评工具提供依据。结果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维度结构由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以及特质性构成;以该结构为依据建构测评维度,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构成测评维度的四因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性良好;效标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维度的效标效度也良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6)
自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来,亲社会行为的进化就一直是个难以解开的命题。科学家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亲缘选择理论、直接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惩罚理论和文化群体选择理论等。在主要介绍惩罚理论和文化群体选择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各理论的优缺点。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各个层面上的交互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内在结构性风险,导致已有的借助技术、法律、道德以及日常控制等实现的社会控制方式,在应用于青少年网络行为控制时,面临一种悖论或失效的处境。基于对网络社会结构性风险的分析,本文探讨了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并从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共同治理、网络素养教育、需要满足场域转移等多个面向,探讨了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学前阶段,教师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能让教师更好的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报告董应芬一、问题的提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本调查指青少年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心理态度,包括与人合作、共享,关心人、帮助人、利他、利集体等心理态度。青少年具有较强烈的亲社会行为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近十几年来对这... 相似文献
1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8)
行为契约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技术之一。对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将从行为契约法的理论基础、在家庭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来介绍,希望行为契约法能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得到更广泛运用同时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本研究抽样调查了上海市116位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态度倾向和社会支持程度,将他们的数据与146位大学生数据作比较,并分析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在敌意因子上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社区青少年对社会的态度比大学生更为消极,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也显著低于大学生.而社会态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社会支持与社会态度相关度高,三者关系紧密.本文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和相关措施,协助有关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孤儿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之一,大多数孤儿处在一个相对松散的教育管理环境之中,其人际关系、自身成长、自尊、自信等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便成为孤儿成长的重要内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决策者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