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是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和理解心理学的代表作,对20世纪精神病理学思想和精神病学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雅斯贝尔斯倡导人文科学的精神病学,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精神病理学研究,创立了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他描述了发生学的理解方法,建立了理解的心理学;他的临床精神病理学开创了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新纪元。雅斯贝尔斯创立了一系列精神病学的新方法:现象学描述、因果说明、发生学理解。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雅斯贝尔斯指明了一条通达心灵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胡塞尔的理论体系中,现象学心理学履行两种职能,它处在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并试图弥合两者之间的间隙,充当“心理和逻辑的张力系统”中的重要“平衡器”。一方面,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作为中介,充当通往先验现象学的重要导引,实现先验现象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提示并帮助经验心理学纠正“意识自然化”的缺陷,以确保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方向,实现真正的心理学。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主要完成的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其自我设定的心理学价值在于构建经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阐释的对象,并且转化为现代的美学范畴,演变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意象概念阐释与意象理论建构是多元化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理路,即中国古典美学理路、心理学理路和现象学理路。第一条理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对意象进行阐释,它还原了意象范畴的本源意义,明确了意象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中国美学体系内的位置、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意象范畴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条理路是对意象概念做心理学的阐释,它揭示了意象的心理学内涵,使得意象概念具有科学性,确立了审美意识在一般意识结构中的定位,为心理学美学乃至于一般心理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条理路是对意象范畴做现象学的阐释,它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现象学特性与意象理论的哲学根据,为审美现象学的建立甚至一般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证明了意象范畴内涵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沟通古今、中外美学,为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论的流派中,有一派的观点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迥然不同,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誉为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波特,马斯洛,克·罗杰斯和默里等人。其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我国已有所介绍。以克·罗杰斯为代表的现象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也流传甚广,而且在五、六十年代高涨的存在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现象学运动百年历史的总结性回顾 ,探讨了现象学的基本意义 ,认为现象学首先是一种建立在直接直观和本质认识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同时 ,现象学又是一门新型学科 ,从研究对象来看 ,它位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 ,主要描述和分析它们之间的构成与被构成关系 ;从研究方法来看 ,它位于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之间 ,为二者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思维风格来看 ,它位于思辨哲学与诗化哲学之间 ,其影响不逊于二者。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放弃建构系统的意向 ,致力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它与近代中国唯识学复兴运动在严格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风格上存在共识 ,但二者的基本方法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仍体现着“思”与“学”两个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通过对意识的直观分析,探讨的是人的意识的普遍本质,希望由此获得真正的心理学的知识,奠定科学心理学的真实基础.现象学心理学拒绝形而上的思辨,主张在"看"、在"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佛教通过禅观修行,探索的是心的体性,由此领悟诸法实相,获得如实知见的智慧.二者对比,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与佛教禅观有很多共同之处,并且对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综观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历史,盖格尔不仅是实质上的开拓者,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不仅通过探讨和确定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而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也因为真正从严格的现象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审美经验、特别是对审美价值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开创性研究,为现象学美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准备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条件。尽管他最终没有实现其建构系统完整的现象学价值论美学理论体系的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现象学美学来说无足轻重,而是恰恰相反。本文试图基于对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艺术的意味》的概略考察和梳理,通过展示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把他对现象学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早期弗莱堡讲座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真正起点。海德格尔这个时期思想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向是现象学与解释学。海氏以“现象学的解构”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解释学的改造,同时又以集中表现为“形式指示”的象学方方法对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解释学作了现象学的改造,从而使现象学和解释学在相互交织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现象学基本方法"悬置"与佛教"止观"哲学思想互释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的"悬置"解读少林禅武养生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借鉴"悬置"基本方法,丰富和完善传统的形躯观和养生观,对弘扬本土文化和大众养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先霈 《云梦学刊》2010,31(2):10-13
现代心理学给文艺心理学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也带来束缚与限制。文艺心理学不应重在把心理过程还原为生理过程,不仅需要分析,也需要阐释。阐释的核心是对意义的探寻。探寻生存的意义,有助于人们追求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当下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适当策略是,不依赖精心设计的实验,避免勉强地构筑宏大严密的学说系统,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方式,解释、描述观察到的和经验到的现象,宁愿做一名探险者而不是做一个制图人。  相似文献   

12.
张能 《学术探索》2013,(12):9-12
现象学的解读之法将判断的意念与视域作为其根本的关注点,而恰恰判断的意念与视域是构成其柏拉图哲学现象学之维的核心主题。在柏拉图的《智者篇》中,相之意念由于悬置而堕入非纯粹名称视域中的某个区域,并且相之意念为“种”所规定。“种”不仅在规定“相”之余,还重新阐释了“相”。  相似文献   

13.
王嘉 《理论界》2013,(8):103-106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消极心理,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时期,它研究的更多的是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更多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追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第一,把胡塞尔对现象学的基本考察诠释为现象学的基本训练;第二,把其主要步骤归结为:悬置自然立场———体验意识的本质性质———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意识———关闭自然世界———取消精神实在———进入纯粹意识并确立现象学立场;第三,分析这种训练所具有的多方面重要意义,并指出其不彻底性以及如何加以彻底化。  相似文献   

16.
李炳全 《社会科学》2006,24(6):184-192
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跌宕起伏,由最初的半中心到边缘化再到复兴和中心化。文化地位的变迁反映了心理学研究理念、科学观、研究方法和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此为基础来了解, 把握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明确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由文化在心理学中的变迁过程可以预见,将来文化将占据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应把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围绕中国人的优化开展研究,积极探讨中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演变及将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4、2005年新生心理测试结果出发,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不仅为今后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而且指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成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最有效措施,并对如何搞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为论据 ,论证心理与生理的内在关系。提出比赛时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可以自我调控的 ,并且通过训练可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