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其立论的科学性,还容易被人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笔墨官司。本文拟就刘再复同志忽略了的问题——文学的外部规律与文学的主体性关系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得对文学主体性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文学观念曾经是文艺理论方面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刘再复同志这一两年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和建立符合我们今天对文学认识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无疑是理论界普逼关心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明,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有不少好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仅就他文章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九月上旬,河南省作家协会和我校《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文学主体性原则”讨论会。会议就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原则的系列论文,和陈涌同志对刘再复理论的批评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大多数同志肯定了刘再复提出“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4.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意识的日益崛起,人们以深沉的目光审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以往沉痛的教训之中,深切地意识到许多旧有的文学观念必须变革,方能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基于此,刘再复同志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重要理论课题——文学主体性问题,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极大反响。人们纷纷著文,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述不乏精辟之见,但也存在着一些纰漏,使得其理论缺乏周密性和完善性。感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自己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  相似文献   

6.
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重犯了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所犯的错误,在历史观、美学观、艺术观和思维方式上背离了唯物史观,陷入了唯心史观.过去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的文艺理论分歧仍在制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1986年至1988年,文艺理论家陈涌、作家姚雪垠与刘再复进行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文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在把握文艺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只有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陈涌、姚雪垠和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潘艳秋:刘再复同志吸收了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运用新方法论提出了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这是文艺理论园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冲破了以往典型研究单一化的樊篱,在许多重大文学观念上都作了大胆的革新。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刘文认为人物性格是由正反两极构成的,从个人和人类社会总体的关系来看,有肯定性和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改革之风吹响各个领域。在革新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章发表,有各式各样的观点“亮相”。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和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刊载了刘再复同志的《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文章已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激发了一场争论。刘再复同志的文章,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探索文学观念更新的途径,都是有价值的。不过,读完论文学主体性的文章后,觉得他的文章仍有许多可商榷的余地,因而不揣浅陋,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9.
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后,引起了颇多争议。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文艺的规律、文学同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其它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这场论争,而在于探讨文学的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哪里、主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问题,陈涌同志和刘再复同志的某些观点迥然不同。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期)中是肯定文学存在内部和外部规律的;陈涌同志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5年第8期)中也认为文学存在内部规律,但对文学的外部规律没有进行论述。他们的根本分岐在于怎样看待“文学与经济  相似文献   

11.
教育革命后,党总支和系行政根据需要决定文艺理论教研室开设文学概论课。当时,我们由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够信心是不够强的。这门课在教育革命前的情况,可以用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几句话来概括,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如果要在教育革命后开出这门课程,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作很大的变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文艺理论教研室仅有两名青年教师,人力不足,知识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开设出来是有困难的。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在校外一些文艺界的领导同志和工农作家身上,想请他们来校开办文艺讲座以代替文学概论课程。但总支考虑到校外同志不易请到,文艺讲座也不能代替系统的教学,要文艺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同志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十月革命后,大钊同志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最早宣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革命先驱,是党的创建人之一。同时,大钊同志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大钊同志在许多文章中论述到文学艺术问题,还写过许多诗、散文、杂感。并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之余,收集与注释歌谣。  相似文献   

13.
《蒙古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①是蒙古当代著名作家Л·图德布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1982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用俄文出版。Л·图德布的许多作品都译成俄文,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且写出一系列文艺理论性著作,如:《高尔基与蒙古文学》(乌兰巴托,196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政策》(乌兰巴托,1971年),以这个题目Л·图德布于1967年在莫斯科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作者的第三部文艺理论专著是《蒙古文学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伴随中国新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并成为其中重要而特殊的内容。从价值体系重建的角度思考"中国化"的意义和面对的新问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此从不同的方面做了反思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续进行当代阐释,吸收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益理论成果和新的艺术经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具备新的理论内涵和功能。同时,必须找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的新结合点,与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新契合点,使一般的理论提倡和意识形态信念真正转变成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必需"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时候,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和作家世界观的关系,亦即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造成文学各种流派和各种现象的许多因素,归根结蒂,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此,单有客观的、外部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文学主观的、内部进行研究。文艺理论和文艺心理学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我们美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的基础。但我们以往的一些传统理论在实际上把美学整个地局限于反映论,并且是一种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反映论。这样就忽视了艺术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它不仅只是具  相似文献   

16.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是杂多的,但康德美学文艺学是其主根。刘再复接受了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影响,也接受了康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向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唱反调。本文就人与文学问题剖析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究竟宣扬些什么观点。 1 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开宗明义强调“人”、“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必要先弄清楚他所说的“人”,“主体”或“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是人学”又是什么解释?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刘再复讥讽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人”的观念是“忘记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即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见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以对人本问题的执著关注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纯文学的典型代表。史铁生的创作特色来源于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史铁生的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精神个性,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在文艺理论领域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论中一个包含许多流派的文艺理论,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的文艺理论被确立为我国的文艺指导思想。对此,文章避开具体的历史原因,而是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可融通性,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个别提法提出质疑,探索中国当代文论如何走向更新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关于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复杂性格”问题的讨论,引起了不少评论工作者和作家们的关注。刘再复同志《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文章发表后,更引起了强热的反响。现将部分文章的观点略作整理归纳,供读者参考。一、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性格的二重组合,就是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即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