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明代前期著名海南籍政治家丘浚的养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意义。文章认为,丘浚提出的立政养民的主张,特别是关于“节用”、“人有所养”的主张,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始儒学本具体用兼备、明体达用之实学风范,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后儒的流弊从汉代开始便把儒学引向了空疏。此风在儒学应对佛道冲击重建形上依据的宋代达至极端。丘浚在直面儒学全面“内倾”的时代力矫空谈性理心性之风。重申儒学“明体达用”的风格,创造性地全面首释儒家外王学理的丰富内涵,初触启蒙经济自由之基,这在儒学的历史上实属开创先河之举。  相似文献   

3.
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浅论文廷海明朝统治者对人才的巨大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如丘浚说:“我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人才也” ̄①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必须依靠一定途径,“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 ̄②明之国子监(即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明史·职官·国子监》载:明之...  相似文献   

4.
古今评高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拱作为明代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开创者、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著名的气学哲学家,在明代政治史、实学史和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拱的改革功绩和学术成就,明清至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丘浚(1420~1495),也作邱浚,字仲琛,号琼台,广东琼山人。年幼好学,过目成诵。明代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见闻广博,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丘浚的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南京的真德秀曾著有《大学衍义》,共43卷。以四书中的《大学》为本,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要。但丘浚认为“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僚目未具,乃博彩群书补之。”于是又“仿真氏所衍之义,而于齐家之下,又补以治国平天下之要”。因为是补《大学衍义》之作,故名《大学衍义补》(共160卷)。  相似文献   

6.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明晰为政在人,人必与法兼用的前提下,丘浚对典狱之官提出了三方面的素质要求,即:发自内心之“哀矜”敬狱的主观态度;权势不移,财利不动,置祸福于度外之中正品质;通经明理之道德义士。抛开其历史的局限性,丘浚的论述有裨于当代中国司法队伍素质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丘浚(1420——1495),广东琼山人,字仲深,是明代的大学者,是我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丘浚的活动时代,正是明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时期。自正统时期以后,宦官专权,吏治日趋腐败,西北边患日趋严重,皇帝、官僚、地主加剧兼并土地,封建剥削日渐加重,加上天灾频仍,农民被迫大量流亡,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这些都使明王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丘浚,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为了挽救明  相似文献   

9.
以"明刑弼教"思想的渊源,宋代朱熹对"明刑弼教"思想的创新阐释,明代初期"明刑弼教"思想的现实应用和明代中叶丘浚对"明刑弼教"思想现实应用的理论纠偏为线索,通过典型思想的分析,揭示了思想在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交错中不断随着时代向前推进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理论与现实间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10.
清代考据实学与金正喜的实学思想朱七星清代考据实学的求是学风,对于19世纪初朝鲜实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翁方纲、阮元等人的考据实学思想的影响下,朝鲜实学家金正喜在经学与金石书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终于使他成为朝鲜金石书法之大师。一、金正喜的生平及其对清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明代琼州府琼山人丘浚是一奇才,并且从以下四个方面评述:1、由神童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位极人臣”;2、勤勉读书,学问渊博,笔耕不辍,著作宏富;3、有“仁爱”、“民本”思想的《大学衍义补》是丘浚最重要的著作,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的问题;4、垂暮之年,“恐误国家之事”,奏请辞职,回“归田里”。  相似文献   

12.
近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先生新作《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爱不释卷,通读全书,颇受启发。葛荣晋教授在中国哲学界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实学一脉著称。实学,简而言之,为经世致用之学,今日之实学精神为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所贯彻。《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一书问世,实是葛荣晋先生多年探究实学并关注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实际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相似文献   

14.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学术思想界开始出现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与经世意识相结合,"体用并重"、"内圣外王兼治"的思想趋向,并形成涌动一时的实学思潮.在明代学术思想的这个嬗变历程当中,唐顺之的学术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尤其是唐顺之"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的实学思想阐述,在赋予形下意义的"技艺"之形上理论说明的同时,也使得原本在儒家意识中处于紧张的"德"与"技艺"得到了缓解,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他在思想史中的特有意义.然而此后唐顺之的思想又发 生了转向,转向于专注于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探求,从而展现了儒家思想在走向近代之途中的困境和局限,而这也是唐顺之学术的另一层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尤时熙与明代洛阳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明代洛阳学术经历了由初期株守程朱学说到中后期崇尚阳明心学及经世实学的转型。这个转型是由尤时熙完成的。尤时熙将阳明心学首传入洛,师承阳明心学又兼融传统理学,且具有一定的实学思想,以此开创了洛阳学术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实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实学思想的统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实学具有崇实黜虚、敦尚践履,经世济民、博施众利的基本精神。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党务实为民的历史实践和思想理论,在承接中华文化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中华实学基本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务实为民、博施众利,并将之具体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中华实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18.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迄目前止,学术界对于心学本身,以及心学对于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然而,王阳明心学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明代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等问题的研究很是薄弱。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思想的影响,大致有这样几方面:一、对异端史学思想的影响;二、对史学中实学倾向的影响;三、对史学学风的转变及考据学兴起的影响;四、促进了学术思想史的编纂与史书体裁的创新。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心学影响的忽视,与一些史学史研究者仅仅把研究内容局限于史学著述本身,以及其与政治之关系,反对与其他学术联系考察的指导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明嘉靖、万历以来 ,史学上出现了大规模汇辑当代名臣奏疏和经世“论”、“议”的“经世文”汇编风气 ,这些作品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 ,收录事关军国民生的奏疏和文章 ,反映了明代后期史学重当代 ,追求实用的特点 ,与晚明实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