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二十年代实行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也可以说,是符合当时苏维埃俄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做了一次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历来诸家众说纷纭。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经济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农民小商品经济之间的结合,以保证农民小商品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北方区域诸民族的婚姻形态,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又具有共同的整体特征,所呈现的伦理观念,具有与中原汉民族迥然不同的特征。以往,旧的史学家从中原中心论的观点出发,以儒家的礼教观为衡量伦理道德的唯一准绳,对汉以外其他民族皆采取轻视的态度(如在一些族称上加“豸”字傍),因而对于这些民族的伦理观念很难作出客观评价,尤其是对他们的婚姻伦理更是作为鄙视的依据。这种民族观点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在研究中国民族间伦理观念的相互联系时,往往只着眼于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忽略于其他民族对汉民族的影响,如《汉书·地理志》载:“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对于方外民族的伦理,予以如此之高的评价,在以往的史书之中是极罕见的,然其着眼点乃是汉化之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伦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产生一种新的世界性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随着虚拟社会的产生,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提出了挑战,为当前道德建设提出许多难题。本文试对这一挑战与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奥斯丁小说中的伦理道德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斯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充分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市井百态;透过对各色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鲜明地表达了她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且对与此道德标准相吻合的人物和社会现象大加赞赏,反之,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从而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她理想的道德观、人际关系和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1年艾滋病首次被人们认识以来,不仅对全世界所采用的科学、医疗和公共卫生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从伦理学观点看来,历史上每一种流行病似乎都导致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剧烈冲突,这冲突的根源在于保护公众免受传染的社会责任与患者的基本权利之间的敌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秩序,要有三个相关因素整顿经济秋序,治理经济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当今以改革为主潮流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是在无秩序的情况下实现的,所有没能及时完成“秩序”课题的国家,都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过去的产品经济运行需要相应的经济秩序维护,现在的商品经济运行更需要高效的商品经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导致对应的非物质文化发生了社会地位和权利归属的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被命名的"传承人"和未获得命名的其他传承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和调整。这种命名程序催生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并在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驱动下分裂为若干不同功用的文化权利。当各方的权利主张无法达成一致时,矛盾也就出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体的传承人和大众传媒更是由此陷入难以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8.
王春法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2):27-34
最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关“新经济”的讨论不绝于耳。赞成者称之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者新的“经济时代”;反对者称之为“伪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误区”,认为是媒体炒作的产物,严肃的学者大多不屑置喙。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经济”?是弃之如敝屣?还是通过认真的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它所隐藏的丰富内涵?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认为大学治理是集政治、科学管理和伦理于一体的复杂问题;伦理是大学治理的底色,认为大学治理需要伦理道德引领.大学治理的伦理建设首先要将"法治—德治—真理—幸福"塑造为大学的伦理价值目标体系;其次,要推进大学治理的主体伦理建设,构建大学内部治理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确立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统一关系,保证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大学决策;再次,要加强大学治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将制度建立在公义基础上,促进大学成员的互信与合作;最后,要以关系理性的思维方式建构大学治理的价值规则,在多元价值之外创造通用的、公共的价值,推进大学的公共价值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耶路撒冷审判艾希曼引发了阿伦特和鲍曼等中东欧思想家对犹太人大屠杀中罪恶与道德责任的伦理学对话。阿伦特提出了在极权主义政权下个人的伦理责任问题,即集体犯罪也不能免除个人伦理责任。在阿伦特的启发下,齐格蒙特·鲍曼阐释出纳粹并不是变态的狂暴之徒,而是现代性文明的产物。他认为道德冷漠产生于纳粹德国对社会距离的再生产,时空区隔和道德悬置使大屠杀得以顺利进行,而重建现代道德社会学的关键在于人对于他人的责任及其接近性、亲历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对纳粹罪犯的道德拷问以及对现代伦理学重构的可能性的思考,对我国学人深入研究日本侵略者的道德伦理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尊严已成为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新词汇.西方传统思想上对尊严的理解,因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存在鸿沟、凸显人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使“人的尊严”概念盛行.但在当代动物解放运动中,“人的尊严”受到了质疑,引发了关于动物是否也有尊严的伦理争议.支持者将尊严的载体扩及动物,一种主张动物尊严独立于人的尊严;另一种则主张动物可以分享人的尊严.有感受能力的动物具有完全的道德价值,应当像对待其他人类存在者那样同等地对待动物.虽然动物和人均具有感受能力,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动物无法享有与人相同的道德地位和尊严.从否定物种差别的利益平等考虑原则来论证动物尊严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使命是促进人类的福利,协助全人类满足其基本的需求,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受压迫者及贫困群体的需求,并增强他们的力量。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是建立在一组核心价值基础之上。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经济利益和权力的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同情和关爱的对象群体。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他们的生活现状处于道德的尴尬状态。如果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鉴于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选择并设计好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制度;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增强弱势群体主体适应竞争社会的技能与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各大学的教育课程中,有一门文教部硬性规定的必修课——国民伦理课。内容分四个方面:第一讲人和社会,大多谈价值观,从社会伦理方面强调个人对社会应发挥的职能。第二介绍传统思想,以固有的民族思想和精神传统启发学生,提出“民主”问题,宣称这是维新体制的必然归宿。第三是批判共产主义。第四是以“民族前进的方向”为主题,强调和平统一和“新农村运动”的必要性。开设国民伦理课的时候,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此不无议论,许多人认为,之所以开设这门课作为大学教育修养课程,其中政治原因多于学术因素。最突出的表现是:朴正熙政权为达到延长执政的目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检视国内学界讨论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争议和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做了相关分析,认为科技伦理的视野应不仅仅限于科学家,科技知识本身也存在伦理问题,在讨论科技领域中的责任问题时应注意区分科技伦理责任和非科技伦理责任、科学家的责任和非科学家的责任以及真实的伦理责任冲突和虚假的伦理责任冲突。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全球伦理对话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的问题,在中国国内有何光沪等积极响应,几位先生学者的崇高志向与事业热忱是值得称赞的,他们把全球伦理这个大问题提出来是有功劳的.不过这样的事业,就其性质来说,实在同古代孔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和保罗所作过的事情类似,并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人类只是到了当今这个现代性的全球化的时代,才第一次有现实的可能使人类本身及人性、伦理实现其真正的普世性.如果真的有一种全球伦理出现在当代,那么无论从实践和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说,都应比古代的伦理智慧创造更有前进.因此欲从事它的人需要好好掂掂这项工作的份量,并且相应地好好思考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所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突出表现为 :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以及生产率的显著增长。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 ,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检验了以下 4个命题 :1 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已经加速增长了 ;2 生产率加速的驱动力源自信息技术的进步 ;3 由于生产率增长加快 ,美国经济一方面得以保证更高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又能够维持目前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4 相对先前经济增长较慢时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应该实行更宽松的政策。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我们是否已经处在“新经济”中了 ?经济学家何以对生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