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节俭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和道德传统的历史积淀,无疑是中国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节俭思想一方面固然来自社会劳动者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产生于对社会侈糜现象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对先秦的侈糜世风和节俭思潮的历史追述,是对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劣根性和良根性的双重反思.温斯故往,以鉴来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农业税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夏、商、西周时期贡、助、彻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演化中形成的差异,进而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税的变化进行了讨论说明。  相似文献   

3.
“君子“在先秦时期有个动态演变过程:最初,“君子“并无明确的道德含义,只是对贵族男性的普遍称谓;其后,“君子“被早期儒家赋予道德内核,扩展为“君子之道“,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的情感结构和原发本性。“君子“道德践履方式的确立,及实用体系的全面建构标志着君子道德价值系统的定型。这一价值系统的形成,及之后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层面上,突破了中国历史上森严的等级制,限制了王权的无限膨胀,为平民话语权的伸张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文化层面上,则用伦理道德构建了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塑造了道德重于理性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直至目前,我国的电影美学仍在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孜孜以求。回顾从1979年至1989年这十年的电影美学思潮,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电影的综合性时期,电影的文化性时期和电影理论根本自觉的时期。在这十年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对“电影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对此,我们只有从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基础——造型画面——的特殊性出发,从电影观众学、电影社会学等各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去一步一步逼近电影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是赵纪彬同志生前所撰《先秦逻辑史论稿》的《序论》。序论曾三次易稿,先名《古代社会与古代逻辑》,后名《名辩与逻辑》,今名《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前两篇序论,经过十年浩劫,已无底稿可查。此篇序论写于一九六一年,只好作为定稿。因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采用了郭沫若同志的体系,在名辩思潮发展上也基本采用了他的论断,所以,除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保留了自己的旧看法,并提出不少新看法外,毫无疑问的作了很大的修改。为了了却作者十数年的遗愿,我们将其逻辑史方面的论文搜辑成书。这篇《序论》,对全书的观点、方法和范围,以及他所发掘出的逻辑范畴和逻辑思想,都有概括的说明。特先为发表,藉求读者指正。 ——编者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讨论有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流变--孔老发轫、墨子承上启下、惠施和公孙龙拓展、庄子深掘、荀子集成,还有其他诸子参与其中,使得名实之辩成为主流,表现为显性特征,言意关系从暗流、浮出到凸现,构成了先秦语言发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7.
齐琳娜 《南都学坛》2005,25(5):121-122
儒学是由孔子继承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而建立的,孔子把富有政治色彩的典章礼乐制度民间化、社会化、人情化和人际化;孟子在孔子所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人性化、人格化,甚至自然化,从而完善了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也确立了儒学在当时乃至其后的重要地位。后世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基本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儒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墨俩家的荣辱观分别以“仁义”和“功利”为中心,但二者又有相通之处,本质上都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荀子时,既强调荣辱观中道义的标准与内涵,也吸取墨家荣辱观的功利思想,并对“荣”与“辱”做了社会学意义的划分,儒墨荣辱观有了合流趋势。先秦荣辱观的演变对目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有三方面启示:义利关系的澄清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前提;社会公正的形成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保证;社会和谐的促进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 ,其内涵十分丰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待深入开掘的地方也比较多。其中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术热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术工程 ,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为了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探讨 ,本刊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 ,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撰写了以下一组笔谈文章 ,并从各自的切入点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期推动先秦社会形态诸问题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在晚周流行的齐物诸说中,道家之说最为系统与深刻,在治道上的影响也尤其深远。道家的齐物观发轫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它首先意味着一种以均平、公正之心观物与应物的基本立场。基于此立场,先秦道家皆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以万物自化为至治理想。不过,先秦道家对于齐物内涵的理解及其治道之说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演变:在老子,他本着“齐物”之心充分肯定了万物的自我成就能力;在庄子,他在顺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而将至治之成描述为“藏天下于天下”,且谓此“藏”是“公天下”的表现;至黄老道家,尽管他们仍不乏包容万物之心和与众共治的理想,但在列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势下,学者对于齐物的理解也逐渐趋于功利化和法家化,以至产生了“齐万不同”的专制之论。齐物内涵和相应治道观念的这种演变,既与道家思想自身演绎的逻辑性有关,也是它对天下趋于一统之势回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名辩思潮与先秦诸子散文的美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辩思潮是影响先秦学术界的一次普遍性的学术思潮,以往研究名辩思潮多注意到其在哲学、逻辑学上的成就而鲜有人关注其在文学上的意义及影响。先秦诸子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文学价值与名辩思潮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名辩思潮这种影响在先秦散文的美感特征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齐地方仙文化是齐地早期特有文化,对早期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扁鹊流派因在针砭、脉学等方面的成就而被尊为“方者宗”;齐地方士文化对医学理论及技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神仙思想影响了医学图书分类、医学著作编纂,促进了炼丹服食之术的兴起,并与齐地早期气的思想结合,成为行气导引之术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5.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韧于19世纪初,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潮与中国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潮汇合后的产物。这里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及中西自由主义思潮的比较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自由主义思潮风貌。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古思潮,将被遗忘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圣贤又推向精神舞台的前沿。对英雄圣贤政治和道德的极力赞颂,使得当时大多数文人对英雄圣贤产生了宗教般的虔诚和膜拜。这种膜拜,不仅极大地阻碍着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和道德的认同,形成了他们和现实社会的对立,而且也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性格,支配着他们为理想、道义而无视贫贱祸患,明知不可行却坚持不懈,促使着他们走上了悲剧人生的道路。同时,由复古思潮影响而形成的强大的保守势力,在围剿革新思想时,也将革新派文人选到了人生悲剧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名家的符号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家是一个以“名”的符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名家,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符号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其“正名”的准则完全不同于儒家的一切遵从“周礼”,而是“名”要“唯乎其彼此”,文章还具体分析了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的符号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先秦寓言是镶嵌在先秦散文中的粒粒明珠,因此对母体散文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但它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完全可以单独存在的,在先秦时代唯一能称得上的纯文学作品,这样在依附与独立之间,就产生了转义、歧义与多义,从而带来了寓言作品的朦胧感。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所带来的思想先于形象和形象大于思想,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形似与神似和形神契合、虚实同体的乖谬,又给先秦寓言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特殊的审美中介和审美中介的差异,人们反复咀嚼时出新意的审美情趣,则使先秦寓言的朦胧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命的理论架构和文化生命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的生命所在。在先秦儒家的思想符号世界里,人的生命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生命形态,它与外在的自然生命水乳交融,共同完成理想生命的建构,这就是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践形"和荀子的"性伪合"。先秦儒家对人的生命的文化安顿开辟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精神领域:人的心灵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从根源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