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借助乡村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探讨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深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理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新视角。其次,指出乡村旅游在驱动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商业化趋势明显、乡村旅游开发不注重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不突出、旅游业从而人员队伍文化素质不高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注重发挥区域特色,挖掘关键元素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筑牢旅游发展根基;构建乡村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效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相似文献   

5.
6.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县级融媒体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助推器,不仅是乡村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亦是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的关键抓手。然而,县级融媒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机构合而不融、内容同质呈现以及受众参与缺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自身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若想实现县级融媒体的效果最大化,唯有从管理体制、传播理念、媒介定位三个方面入手,打破认知与行动壁垒,以路径创新的方式实现县级融媒体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县级融媒体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是我国相对贫困治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在治理重点、治理地域、治理维度、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等方面发生了转变。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现状和特征指出,由于我国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在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人才供给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心理上的认同优势等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打造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推动高质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措并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为繁重,需要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攀西民族地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剖析了目前攀西民族地区通过财政政策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总结了制定衔接政策需考虑的关键因素,提出有助于攀西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以人才打造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以数字化驱动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发展史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经历了从“靠天吃饭”“靠技吃饭”到“靠数吃饭”的转变。数字化包括“数字生产”“数字营销”“数字服务”“数字追溯”“数字治理”等方面。数字信息化为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提供了条件,数字经济使得传统经济理论下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得以纠偏或改善;数字资源成为农业增长中重要的生产要素,拓展了传统农业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数字技术带来了农业营销模式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化拓展了企业的范围经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数字治理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由此,提出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大力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发展数字农产品品牌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随之进入以乡村振兴为主的时代.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全面考察西部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制约该地区乡村振兴的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形态,数字经济向农业农村渗透将产生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文化整合、治理规范和增收致富五大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存在乡村数字化转型能力弱、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数字化素养偏低、数字化人才匮乏四方面的因素制约,应从加快提升乡村数字经济能级,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资源要素下乡聚集;培育乡村数字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打造数字经济平台,拓展乡村数字应用场景等方面,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理论层面,数字乡村建设以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农村数字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平台化经济组织形式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上层建筑调整,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实践层面,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加快完善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18.
乡村国民语言能力提升和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是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等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居民语言生活状况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当前乡村国民语言能力总体状况良好,推普工作成效显著,国家通用语在青壮年和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双言”现象普遍。研究进一步表明,国家通用语能力对个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面效应;青壮年语言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择业、经济收入关联度较高。然而,当地仍存在一些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语言问题:州内语言呈碎片化;民族语衰微,呈老龄化态势;国家通用语普及存在不平衡现象,学生群体整体缺乏国家通用语普及对国民语言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等。本文建议以“通语”为核心任务,制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重视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扎实助推巩固拓展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重以国家通用语为基础的多语能力的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地方语言文化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当地语言文化产业,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乡村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阵地,又是关系民生、稳定的关键领域。在民族地区乡村,金融依托产业支持居民脱贫增收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面临市场开发较为滞后、局部信用环境亟需优化、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风险补偿机制欠完善等问题,对深化金融服务形成困扰。本文利用定量分析发现,金融对乡村居民增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四川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为此,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从健全政策框架、完善扶持措施、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