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恰恰是跨国公司逐步进入中国的30年,也是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30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向跨国公司学习。与跨国公司合作,同跨国公司竞争,迅速成长和壮大。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走上了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大道。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走过了95年的路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历史证明,人民对党的长期拥护和支持,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模范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如一日,相信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一、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是由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示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今天,放眼我们的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正以站立起来、富强起来的自尊、自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虽然历经曲折,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不怀偏见的人都会从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和毛泽东思想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5.
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我们政治生活和各项社会活动的规范,自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本文在此以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宪法进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曹普 《决策探索》2013,(24):38-40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八次三中全会。这八次全会都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举行的,讨论的主要议题一以贯之都是关于我国经济改革问题,每次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都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历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演进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中国35年改革开放史。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每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因此缔造了一个个神话。然而今天,有的党员干部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面对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挑战,本文从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协调矛盾——增强服务本领、构建信息平台——有话好好说三个方面提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每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因此缔造了一个个神话.然而今天,有的党员干部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面对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挑战,本文从“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协调矛盾——增强服务本领、构建信息平台——有话好好说”三个方面提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2月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多次论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今年5月31日,江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既表明“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又指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集体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对不同时代课题的深入思考与解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党的十六大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依然是个突出的问题。全党上下应统一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7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次伟大的新文化运动和伟大的思想启蒙、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高擎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70年后的今天,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奋进,历史行进到了又一个新的转折关头,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促发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最先进的精神瑰宝在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的传播,马克  相似文献   

11.
正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忘承诺,牢记使命,薪火相传,接力奋斗,这不仅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历程,也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动力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政治品质、政治理念、政治情怀、政治精神代代传承、不懈追求的体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庆祝中国  相似文献   

12.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光辉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反腐倡廉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时期,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总结并认真汲取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金典,指明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向盘、指南针。  相似文献   

15.
党和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这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次重大转变。近二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关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当年我们时代的关键词主要是"增长"和"效率",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词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到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一个执政党。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地域和历史、文化大国执政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50华诞!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新中国的50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变革时代、辉煌的建设时代,是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不平尺。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的终结,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和屈辱的历史,民族独立了,人民解放了,国家统一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就要来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迅速地医治好战争创伤以后,立即开始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长征。在5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构成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今天这样一个繁荣昌盛、团结统一、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令…  相似文献   

19.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 87 年光辉历程,可以概括为: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三个不同的伟大行程,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目标,即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5年3月,服务型政府建设写入了向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实际上已经被纳入到国家总的方针、总的目标的轨道上来。构建服务型政府从提出到今天,已走过了五个春秋,其发展历程有喜有忧。我们认为,下一步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