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从“主体性”这样的概念被发明以来,人的主体意识就一直隐含于人们对于物、对于世界的讨论之中。在这样的思维语境之下,似乎那些关于“客体”或“物”的研究所隐含的主题也依然是通过主客、心物之间关系的探讨,来说明人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的研究中,物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主角,物总是从属于人而出现于我们的面前。在这种臆想般的推测下,法国学者布西亚的《物体系》①作为一本探讨物品和客体的作品②,似乎是一本没有悬念的书,我们通过书名好像能够猜到,他在借“物”来说“人”和“主体性”的事。这种猜想也似乎很快就能…  相似文献   

2.
当你作为旅行者访问一个国家,检查员就会让你填写一张登记表,并检查你的护照。按照惯例,首先要问:“你是什么种族?”最适当的回答当然是“人类”。这是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人类,而人们的共性又大于个人之间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然而,“人类”这个回答却不是对方所要求的。“种族一词指的是人类存在中的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人们的体质是不相同的,尤其是体质的差异是因地区而不同的。甚至若干世  相似文献   

3.
用民族学方法研究食品与用其他方法例如烹饪术或营养学方法不同。民族学家对食品感兴趣的不是食品的制作技术或营养价值,而是把它当作与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日常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行为规范、传统的行为方式。首先使民族学家感兴趣的是每日饮食行为方面。在民族学家看来,重要的不仅仅是人们每天都在吃,而且是如何达到这一点的,在这当中人们处于怎样的位置,使用什么样的器具,怎样使用这些器具。任何一次集体进餐,哪怕是家庭午餐,或某种工作集体进餐,或同路人进餐,都不是简单地凑在一起吃饱而已,更不要说为庆祝某种事件的进餐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进餐同时  相似文献   

4.
对苏联民族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这里,我们将要研究的是现代苏联的民族差别和冲突,而不是一般的民族问题;但在深入以前,我们不得不作一些总的观察,这对我们的研究将有所帮助。在孤立的原始社会里,民族自我意识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这种社会在种族、语言和文化方面完全一致(至少在理论上如此)。一个社区要是不和其它种族、语言和文化接触,就会认为他们自己代表了全人类,而不是人类的一支。这一事实也反映在许多民族喜欢给自己取的族称上,当原始民族被问到他们是什么人时,回答是:“人”。在和其它种类的人第一次接触时,最初的反映是把他们当作祖先。如O·曼诺尼在《殖民地化的心理学》一书中所表明  相似文献   

5.
安宇 《民族学刊》2020,11(6):59-67, 162-163
政府、学者、媒体、宗教和移民自身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移民新村”成为一个多种力量交织的场域,其中“非人”生物也是重要的建构力量。而流浪狗这一被国内学者所忽略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生态移民社区内流浪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可以探讨动物是如何参与生态移民新村的建构过程的;生态移民与狗之间关系的变迁是否反映出生态移民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动态关系。同时,可以使我们摆脱和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扩展社会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关注其他生物在构成人类身处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民族志体系。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食、色性也。”为了“食”和“色”这两种最基本的本能需要,人类必须进行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的需要;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远古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大自然发生某种关系时,由于对神秘的自然界了解甚微,产生了自然崇拜。而在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时,由于对生育的奥秘不能理解,又产生了生殖崇拜。 既然生殖崇拜是由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引发的,由是,“我们一旦翻开人类的历史,性的崇拜的事实,便立刻闯入我们的眼帘”。首先从考古学发现看,在欧洲和北非古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圜底陶尊、埃及的金字塔、瑞典的石版画、发现于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文化大范围之中,饮食文化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文化现象。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不断地向前发展,其中最简单的道理就在于能够通过饮食来满足人的机体本能,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和繁衍。尽管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仍很肤浅。时至今日,也还只是从满族人的生理需要与它的物质构成上着眼,而没有从文化学角度来进行认真探讨。事实上,饮食固然是物质的,是维系人类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反映和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繁,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的论断问世后,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婚。而群婚,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起过深远影响的婚姻状态。如今,尽管人类大部分已迈入了文明社会,但它仍经某种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时有出现,壮族也不例外。在此,我就壮族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存在的群婚和群婚残余现象进行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电影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志与电影什么是民族志电影?我们今天所说的影视人类学一词有没有什么含义?这类问题似乎是故弄玄虚,如果提问者是一个多年来致力于在教学和社会研究中普及记录影片和一般音像记录技术的人,就更是如此了。琼·多米尼克·拉约奥克斯认为,电影正在变成“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以至许多人类学家都把它当作表现研究成果的一种新手段。我认为他的话表达的是一种心愿,而不是正确的判断;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对影视人类学真实状况的反映。他也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出生的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倾向于否认电影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方法,基本上不承认电影能够成为民族志资料的可靠源泉。此外,在我看来,甚至在“年轻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中,承认记录影片的科学和教育价值的人也寥寥无几,尽管  相似文献   

10.
我是搞文学的,离实际工作比较远,但是这20多年来我研究的是属于一个文化史范畴的问题,是比较跨学科的,涉及的方面很宽。本来和扶贫挨不上边,但因一些机会,接触到一些扶贫的工作人员。再者,由于各种机会,全国各地走了很多,而且多是偏僻、贫困地区。一看到“退人还山”的题目,让我首先想到人和自然圈的关系。人其实是干扰了山的自然圈。而现在人退让出来让山回到自然圈生存状态,这就为我们让湘西发展旅游业及其他产业提供了一个自然条件。人们往往在遭到破坏时才发现解决破坏的办法。人们现在面临的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是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西藏历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9月中旬以来,在西藏拉萨陆续发生过几次骚乱,国外分裂主义势力就以为西藏要乱了,说什么“西藏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西藏不是中国的”;西藏内部有的人也随声附和,开始闹腾起来。我想,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所谓“西藏独立”的由来,对从元代以来直到近代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历史不甚了解;而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做得很不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我们的人文学者要看到我们有一个大的责任,我们的人文学家要有一个荣幸,就是今后的世界不是一个完全靠科学技术的世界,而是要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我们的文艺发展,让人类的社会朝一个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物质的科学技术,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我们新的文化艺术,让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成 长起来,同时,把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出来、开辟出来,贡献给全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的一个梦想@费孝通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文化     
在民族科学中,“民族与文化”这个题目所占有的即使不是中心地位,无疑也是中心地位之一。不久以前,民族学还被看成主要是研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科学。当民族本身成了民族学家注意的中心时,研究工作的方向就有所改变了,因为在给“民族”这个概念下定义时,“文化”的概念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待民族定义和民族学的基本任务两者的态度之间,却显露出某些不一致:在前种情况下,重点放在通常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现的文化特点上;后一种情况下,文化则被理解成广义的文化,即民族的整个文化。例如,H·H·切博克萨罗夫写道:“据我们看来,正是文化特征应该当成任何民族可以使人毫无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本质或什么叫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科学的解释.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说,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和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不知道的人,现在大概是很少的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一个人对此都具有深切体会,并且能够去身体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就常常看到有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考虑问题和处理工作,不是经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或者有的动不动就拿出本本,告诫他人马克思是如何说的,列宁又是如何说的,至于所要讨论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何,那就不管了。这样做的结果,自然都免不了要碰钉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近代西学的源流为主线,叙述了学科的“大历史”。作者将人类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他者’及其与我们之间的关联、对我们有启迪的学问”,把“他者”界定为“非我”或“非己”,指出这个概念超越文明的我他之别,不仅指人,还包括“物”和“神”。接着文章追溯了从“后中世纪”的科学到19世纪人类学,及其在“两战”之间、战后人类学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变化。漫长的学科史的追溯表明西方人类学也是世界观的历史显现。本文也评论了西方人类学对近代世界格局的回应,述及中国的“三个世界”理论和“南方人类学”的兴起,最后落脚到“我们对世界人类学会有什么贡献”这一问题。本文开篇强调了非西方人类学史和区域民族志史的价值,结语部分则指出中国人类学能否为世界提供思想,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心”。  相似文献   

17.
牦牛图腾型藏族族源神话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藏族族源神话,人们往往只提到记载在藏文史书中“猕猴变人”的神话。大概是由于“猕猴变人”神话与科学意义上的人类起源学说不谋而合的缘故吧,所以这则神话格外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被公推为藏族起源神话。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从藏族的形成发展和地域关系来看,藏族文化是一种综合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原始文化同样也是综合的,多层次的文化。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文化层次的代表来概括整个藏族文化;一组神话也难以反映藏族古代起源神话的全貌。我们知道,吐蕃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部  相似文献   

18.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质量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昌盛,是以它的社会生产发展程度为主要标志的。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个方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种生产”。马克思也说过:“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创造的物人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3页) 在此,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离开了人,“第一种生产”即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19.
表示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的总和,称之为"亲属制度".这里所说的亲属,包括一个人的血亲和姻亲,因而亲属制度所表示的不是生物学关系,而是社会关系. 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首次将"类别式亲属制度"和"叙述式亲属制度"这两个术语引入学术界的.根据摩尔根的观点,类别式亲属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不论亲属们对"我"的关系的亲疏远近,都被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戎 《民族研究》2002,(5):34-37
(一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目前 ,世界各国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方面 ,多少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学科设置思路的影响 ,往往以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为界限。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情况很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中 ,学术与知识是相互贯通的一个完整体系 ,通常只有因对这一体系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学派” ,而没有把这一完整体系肢解后按具体研究领域形成的“学科”。自春秋战国以来 ,著名的大学者都开馆讲学 ,逐步形成以不同的“书院”为基地的不同“学派”。由于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规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 ,中国古代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