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实现了人道主义传统中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对自古希腊以来彰显人的地位和尊严传统的继承,又克服了抽象人性理论与人的生活过程的脱节,是对人的价值本性的高度自觉。这一价值自觉指向了被掩盖在观念、制度和准则背后的市民社会的经济生活,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根据机器人是否可以发展出人工的道德能动性,其伦理建构可分为机器人伦理和机器伦理两种平行的进路:机器人伦理学和机器伦理。机器人伦理关注的是,在机器人没有自主性时,与之相关的人的责任和他们应遵守的伦理准则。机器伦理则试图在技术上构建一个新的伦理愿景,让机器人有可能发展为自主的道德能动者,从而使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分辨善恶并以符合伦理的行为与人相处。  相似文献   

3.
一个思潮已被轻易抛弃,而对它的真正反省却还没有开始。人道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虽长期处于被压抑的思想地位,但在人文思想界,却是具有奇里斯玛(Charisma)效应和先验正确性的一个理论话语,也常成为国内人文思考的价值终点,现在,又被时下以解构为时尚的人文学界弃掷不谈。笔者认为对于人道主义,在服膺、呼吁、响应和解构之外,深入反思还远远不够。二十世纪中国对西方人道主义的接受,建立在想象性的自然人性论基础之上,而后者,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对人性的理解,从来都是自然一元论的,在中国思想的世界图式中,只存在一元的世俗秩序,人,本来就处于在世价值的中心。一元秩序的世界图式,使我们的人性解放之路,往往是直接诉诸个体感性,反抗"非人性"的在世普遍性,由于缺乏具有确定性的超越性价值资源,健全社会所必须的真正合理的人的普遍性建构终难形成。一元秩序观决定了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限度,从五四到八十年代,中国的人道主义言说都只能是到人为止,尤其是在文学评价标准和文学史观念上,"人",已经成为不可逾越、也可以不断回到的一个可以不加追问的名词。如果"人"只是一个想象性的预设,我们最终回到的还是约定俗成的对人的理解,无法生成真正摆脱非人存在的新资源,也无法拓展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人本身,固然就是人道主义诉求的价值目标,但人道主义的资源,却不能到人为止,到人为止,不能成人。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沧述孔子的思想体系时,指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他的仁道思想,曾说:“这种所谓人道,很显然的是顺应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郭老不仅肯定孔子的仁道,而且认为“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这一看法当时没能为学术界人士公认。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不是可以看为一种人道主义,这在过去是有争议的,当前仍有些同志不同意这样看法,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是“指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提倡个性、尊重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思潮。”(《齐鲁学刊》1983年3期37页)这些同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文学要不要表现人性和人道主义?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种说: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武器,是同共产主义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所以,无产阶级文学不但不应该表现而且必须彻底批判人性和人道主义。这是过去长期流行的古统治地位的意见,现在也还有不少人坚持这种观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和人道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武器,既有资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也有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当然不能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但却应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我是赞成这种意见的。 无产阶级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但并不是要一般地否定和反对人性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性和人道主义,又揭示了人的阶级性,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  相似文献   

6.
曾凡 《南都学坛》2009,29(5):59-61
知识分子是灵魂的守望者。他们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性质,关注人类社会的价值走向,始终在探寻各种精神的可能性与道德的可能性。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承担着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传达价值观的责任。而这种责任通常都是知识分子为自己设计的人生标杆。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世俗化的过程,是一种价值普及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直认为,最好的教师应该是个终身学习者。在今天要求活跃、敏感的这一情况下,终身学习成了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职责,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在这个变化很大的世界上,全体居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资培养如果不能承担起为他们开创种种良机的责任,就会使“教育”徒有虚名。  相似文献   

8.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真正关注、了解,重在塑造春桃这个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小说《春桃》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有悖于"神性爱"这一个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传统母题;李茂、刘向高在伦理婚姻观念上沿袭着中国传统伦理婚姻的重负,春桃具有新的伦理婚姻观念因素,但现代伦理婚姻观念的光芒始终遮不住春桃传统的观念。最后,人性善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三人冲破了一切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束缚,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这种善良的人性人情寄托了许地山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展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间贯穿着共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肯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其整个理论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并且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是当前西方世界一个十分时髦的哲学流派,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理论界和青年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存在主义者标榜自己的哲学是研究人的哲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基础,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并且声称只有他们才是最关心人的存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一系列人的问题。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最讲人道的“新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说,大力宣扬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甚至要用这种新人道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存  相似文献   

11.
"大人类观"就是站在其他星球人的视角审视地球村和全人类,以马克思"国际人道主义"和"人类社会主义"为哲学灵魂,通过"世界社会"和"世界政府"这一中介,实现"每一个人和全人类的自由发展",建立"全球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以一个人道主义者悲天悯人的胸怀揭示出美国社会混乱不堪的精神局面,并将其精神危机的表现分为自我本质的危机、人道主义的危机和精神文化的危机。他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其异化的内容包括人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又可分为丧失人格者、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疯狂者、古怪孤僻者。在精神的荒原上,在异化的世界里,贝娄笔下正直敏感的主人公处境是痛苦尴尬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孤独、受难及荒谬的特征。为了战胜异己的力量,为了获得真实自由的存在,贝娄小说的主人公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对抗。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可将之理解为“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的对抗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失败者,也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发表,是对近几年来我国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的科学总结,它不仅澄清了许多理论是非,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如何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分歧,也是我们现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个根本分歧.”因此,认真探讨马克思研究人的方法论问题,对于我们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哲学充分地、热烈地肯定现世生活中的欢乐、美丽、勇气和理想。人道主义相信爱中之美,也相信美中之爱。人道主义伦理体系从每个人的利益出发,劝导人们更好地、更多地去享受尘世的幸福。感情上和肉体上的需要和要求是男人和女人的天性,满足这些需要和要求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在社会交往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形形色色的谎言,跟我们关于诚实的理想得到了调和。我们全部的法制归根到底都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的。说得明白点,在人类文明的当前阶段,暴力和暴力威胁在一定情况下是具有伦理上的合理性的。人道主义者一再主张道德自由,这种道德上的自由是与道德上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人道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是要改造人类的动机,使之有利于社会。通过动机的改造,人性也可以得到彻底的改善和改造。一般说,一个人健全的理智活动跟他的感情联系得越密切,那么他得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悖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当作一切价值的尺度,催生了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信念,过度偏重人的利益和欲求,忽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使现代化成了主体征服自然、人类宰制世界的强制过程,导致了"人道主义的僭妄"。工具理性主义对人性的片面设定,导致了人性的单一化与功利化,造成人的价值理性的遮蔽与生活意义的失落。这就需要对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展开深入批判,以确立起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 自古以来,哲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绞尽了脑汁,但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为科学地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可能。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命题。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人重视和理解,在十年浩劫中对这样的问题更是禁若寒蝉,似乎一谈人就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现在该是还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已婚的男子或女子,不希望人们首先是其家庭成员对他们表示关注、尊重,公正地评价他们的行为,赞扬他们的成就与功绩。就本质而言,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平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常,家庭关系的破裂都是由于夫妇中一方的个人尊严受到侮辱,其所谓的或真正的功绩遭到贬低,其个人的价值在某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悖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当作一切价值的尺度,催生了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信念,过度偏重人的利益和欲求,忽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使现代化成了主体征服自然、人类宰制世界的强制过程,导致了“人道主义的僭妄”.工具理性主义对人性的片面设定,导致了人性的单一化与功利化,造成人的价值理性的遮蔽与生活意义的失落.这就需要对现代性主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展开深入批判,以确立起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