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华侨华人主要流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在北美、西欧、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同时,切见以上华侨华人参加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成为住在国的一支表现好的少数民族。从leqg年至1995年,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新移民200万人以上。70年代旅居美国华侨华人只有80万人,目前估计有246万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亚裔少数民族。法国70年代华侨华人只有edto人,现在有16万人,加拿大刀年代有华人… 相似文献
2.
在那工厂里头和草房里, 要把抗日的歌声传遍。起来吧,起来!青年们,随着我们向前进。我们是勇敢善战的青年前卫队, 我们是民族解放的青年前卫队!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元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29-134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论海外华侨对抗日战争的特殊作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应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按照国际国内形势,把华侨支援和参加祖国抗战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中,华侨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最大的力量支援抗日战争,从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指出了华侨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本省与港台侨交往密切的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利用海外资金,使全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截止1990年底,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有1140余万人,他们在其居留国政府统治下,深切体验到被压迫民族所受的歧视,深感祖国的兴衰存亡与侨胞利益休戚相关,他们关心祖国命运,热心抗战救国。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救亡团体是发动侨胞起来抗战的主要形式。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波涛席卷了华侨聚居的所有区域,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迅速建立。事变的当晚,纽约全市侨团在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下,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华侨“救济总委员会”,以便对整个华侨社会进行总动员。同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美洲及欧洲各地纷纷成立。在南洋,“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领导华侨进行爱国斗争。南洋各地的华侨也纷纷效行,成立了诸如“慈善会”、“救灾会”、“后援会”等各式救亡团体。为了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华侨的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夏,在印尼侨领庄西言、菲律宾侨领李清 相似文献
9.
孙文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康有为(1858—1927)作为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对他是比较熟悉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把他作为新闻界人物来研究。其实,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同时又是海外华侨报业的开拓者。他一生亲自创办过和领导过数十种报刊,他的办报活动为我国近代报业和海外华侨报业的发展作 相似文献
10.
海外出版的早期华侨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传播。旅居海外的华侨,去国愈远,对祖国文化的宏扬愈力。作为中华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的华侨报刊,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便在华侨聚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①。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海外各地共出版过30多种华侨报刊,其中大多数在美国出版,其次是在东南亚各国。 相似文献
11.
12.
周孝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华侨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华侨远离祖国,备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华侨还有支持、参加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是周恩来同志对广大华侨的高度赞扬,也是历史的客观评价。在本世纪初,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得力于海外华侨者可谓至深且巨,故有“华侨为革命之母”的赞词,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辛亥革命之后,华侨的光荣传统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扬光大。在二十年代祖国的大革命运动中,特别是在五卅运动掀起的反帝斗争大浪潮里,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们,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地支援了反帝的省港大罢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本文拟对此试作评述,为华侨爱国史记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人民革命政府”运动时,闽籍华侨就是他们所凭藉的社会力量之一。本文试循着闽变的酝酿、起事、失败三个发展过程,对华侨同这次事变的关系略作考察。一爱困爱乡,关注祖困的兴衰和桑梓的福利,愿为祖国和家乡出力,是海外侨胞的赤诚愿望。辛亥革命以后,在闽籍人士杨树庄、方声涛治理下的福建,政治腐败,地方纷扰,乡梓凋蔽,侨属的利益毫无保障。早在二十年代中后期,就不断有华侨人士纰织“救乡会”,倡 相似文献
14.
蒙雅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通过对中华儿女乡土情结与爱国情怀的剖析,通过对华侨尤其是契约华工血泪斑斑的坎坷史迹的概述,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华侨的世代熏陶,揭示了海外华侨之爱国传统凝结着斑斑血泪史,根植于绵绵故土情,维系着缕缕文化结。华侨祖辈世袭的故土情结,忍辱负重的悲惨遭遇,以及千古弘扬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铸造了海外华侨爱国传统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部分的海外侨胞,他们身在异域,心系祖国,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纷纷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确实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人力、财力、物力和精神上给祖国抗日战争事业以有力的支持,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海外华侨历来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他们虽已定居在国外,但仍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同祖国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联系和国民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双重互动考察,探寻民国时期政府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渠道及其制度化,从而探讨这种联系渠道制度化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大量华侨和留学生回国参政是民国时期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直接联系的主要途径,而驻外机构、侨媒、侨报、华侨社团、华侨学校、留学生组织则是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主要渠道。联系渠道的制度化建立于民国国籍法的属血主义原则之上,是民国国内政治在国外延伸的主要方式,是侨务与外交一体性的主要表现,也对民国外交的制度化及其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联系跨越国家的边界,以跨越国家地理边界的种族的想象共同体拓展民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资源,也反映民国时期侨务与外交在联系渠道制度化上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7.
华侨支援北伐战争具有政治目的鲜明、有组织有领导、连续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说明 ,华侨不仅一贯热爱祖国 ,而且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史学界多数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只反清,不反帝。有的史书甚至说:这“实质是讨好帝国主义”。胡绳同志分析这“是简单地出发于一种恐惧心理”。我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这里提出个人意见,希望史学界批评,并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19.
关多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4)
1951年12月至195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三反”、“五反”运动。这场运动作为建国以来我党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取得了重大胜利。积累了大规模地成功进行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f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辛亥时期东南地区的革命中心。辛亥革命后 ,在上海的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出现新的气象和发展。其间 ,在沪海外华侨归侨积极参与 ,贡献良多 ,然以往尚少专论 ,我们试作补充。中国人旅居海外 ,可追溯到较古时期。鸦片战争后 ,随着国门被强行打开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由于种种原因 ,相继离乡背井 ,去海外谋生 ;其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计远去他国 ,不少人是被外国列强作为苦力强行掳掠而去。由于中国国势贫弱和清皇朝的腐败统治 ,侨胞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海外受尽殖民主义者的欺凌、压榨 ,很多人客死他乡 ,遗恨九泉。惨痛的经历 ,使… 相似文献